弟子穆香整理
人物介绍:
穆香——美少女,重庆出生,即将大学毕业,太极博弈原理弟子班学生,反复阅读太极博弈原理已两年有余。活泼而不失沉稳,独思而深藏才华,谦虚又勤奋异常,在无要求情况下,独自整理万理同源成文字版约万字!!认真用功程度出乎意料!此份精神若长久保持,积累日益深厚,随时势引动,必可成大器!
因第一节课堂内容,录制不全,因此公开文字版,以供大家阅读回顾,其余私下交流。
——紫欽天
第一节课讲“万理同源”,什么叫“同源”呢?大家来说一说,什么是“源”?“源头”、“一个点”、“水源”,先暂时不用联想。如果是“象”的话怎么理解,就是一切的道理都回到“象”这个基础上,这个源头上。“基础”、“无中生有”,那么“基础”又是什么呢?“天理”、“结构”,好了,这些答案我们都可以在后面一一探讨。
然后我们回到现实当中,比如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我们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抉择,
你要选择什么,做到什么状态,什么时候做,这是一个方面;你要选择另一半,你该怎么选,怎么去找到另一半;你要上大学,你选择什么专业,你的成绩能达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人生当中所要面临的一切一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多书里面、别人或者老师给我们的看法和观点是没办法直接给到我们答案的。
而我们通常想这些问题时时怎样的过程呢?大家可以说一说。“从无到有”,二当家说的比较好,“类比发生过的事情选择答案”,繁杰也说得比较好,“基于过去的经验”,“通常解决问题先想类似的”。
对,这些答案都是一个意思——“类象”。我们从出生到慢慢学会语言,学会走路,然后到上学,到决定很多事情,到发展事业,其实都是在不断地类比已有的事情。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类比的?就是说你可以看到一个事物,觉得很相似,你可以作为一个道理或者能够得到很多方面的结论,也有一些人看到一个事物后就只记得一个事物了,不会想到其他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这样的差别?你有没有办法把这种“类象”的思维锻炼起来。
大家有什么想法?比如这份PPT的第一页,我看到一条龙,根据这条龙我可以想到很多东西,如“飞机”、“蛇”、“打球”、“下大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不同的人看到的点不同,看到的结构也不同”、“感觉相似”,梅开一片说,“先了解这种思维是怎么来的,才能更容易知道如何去锻炼、强化这种思维”,“相似结构的事物不同”。问题是怎样才算相似?
比如我在“太极博弈原理修习提示”那篇文章提到的阶段,也就是PPT里面提到的,这四个点你能不能看成是一模一样的?第一张图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一张是圈中圈。有很多人会想怎么是一模一样的呢?如果要完整地理解这种思维就要回到“相似性原理”,也就是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
比如说从A点到B点到C点到D点,实际上从A点往后演化的,越靠近A点越相似。那么如果能够清楚这个原理,很多方面的事情就容易理解了。我们经常听说的面相、预测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而来的。
整个PPT之前我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你们以前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你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概念和问题,然后去学后面的事情。
每一节课后,我都会发课后习题给大家。为什么会有习题呢?读书时老师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会在黑板上写一些习题。
如果你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学习的话,你的整个脑子会被他的语言和想法引导,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变得被动了。就像你看电视、电影,你整个人都会被剧情引导。但是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那么幸会会得到别人的引导,都是需要自己重新根据自身情况去考虑问题。
也好比如打球,你看一些视频、书可以看得很详细很久,但是最终的结果都要通过自己练习才能感觉到每个细节。布置习题是为了提高大家的自主性,可以单独一个人去主动去思考问题,而不是需要别人提点、引导你去思考问题,那么这个自主性是怎么来的呢?也就是我们刚才讨论的“类象思维”,你可以把很多事物运用在自身情况里面,从而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对,“借过来用”。所以很多人喜欢读历史,因为历史跟我们现在的很多事情都有相似的地方,可以借鉴历史运用在生活当中,去模仿、复制、内化、超越,那么如何超越呢?其实这里面的界限并不明显,如果说超越就是你借了别人的经历能够在你所处平台领域环境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效果,我们通常会说这是一种超越。
但是它的原象就是增加、删减和改造的过程。
我们现在的书或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一些文字,比如说一些分享、马云说的话,例如这个分享,这段文字里面有什么问题呢?我打开我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这种话,都是虚的、模糊的、不全面的。就是说这些话都是用虚的词语去描述某种状态,但是你很难用一些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一一对应。你可以认为一个人是圣人,但是对于别人来说也可能不是圣人,或者一时半刻是一种人,到了另一个一时半刻是另一种人,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大家想想,为什么出现这种描述,为什么这么多人去分享这么虚的东西?二当家说,“找不到定位”,王叔说,“是为了让别人做好人”,“愚民政策”,梅开一片说,“人看了之后心里会有认同感”,为什么会有认同感?
太宽了,因为虚的本身就是宽。宽广的概念,能把很多实物归结起来,所以人看了之后很容易产生认同感。你觉得这个词语和你的经历类似,所以会觉得我认同你。虚跟实我们现在讨论到这里。
然后另一个问题,比如我知道虚跟实的概念,为什么要故意这么说呢?“有利可图”,大家都说对了,就是别人怀有某种目的去设局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引导别人。那么有没有第三层想法,从这段文字可以想到其他事情?
第一层是虚跟实;
第二层是什么产生的;
第三层大家可以想到什么?如何想到这些呢?主要是看圈中圈,我们刚才第一次讨论的是虚跟实的概念,第二次讨论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概念,这样的讨论就是圈中圈的布局。第三层我们可以讨论类象的问题,就是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类想出其他事情吗?
“口号”、“洗脑”,或者我们尝试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些其他类象。
比如你不看它的文字内容就看它的结构特点。它的结构特点你们可以想到什么?“分层归类”,有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或者前期铺垫的过程?“蓄势”对了,“一环扣一环”对了。
然后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样的结构和什么建筑有关系或类似。“金字塔”对了,除了塔形呢?“松树”、“楼梯”,好,这些我们可以通过这段文字的结构和形状来跟房子的形状进行类比。
那么除了房子这个太极以外,我们还可以想到其他方面什么呢?比如说做事风格,“不间断”、“连锁”,好了,有没有什么新的概念、新的角度呢?“黑白”、“用PPT表示”、“渠道”、“看到跟没看到”、“听课”,这些实际上就是你们不断换太极的过程,我们从第一点到第三点也是换太极,但是每个太极里面它所能看到的内容就比较多。现在大家讨论的就是不同的太极,比如“听不听课”、“文字大小”、“是不是用网络”,都是不同的太极,这些都是以这条朋友圈分享作为出发点所演变出来的一系列思考。
我们传统的教育就是见一点是一点,比如我告诉你好人你就知道好人了,你不会想到其他事情,但是我们的生活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需要看到一点想到很多点。比如你上班、待人接物、察言观色,你要想很多方面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这种类象能力。从一点到多点,除了“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有序性,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文字,你为什么会想到那个地方,为什么不想到其他,为什么想到这点,这里面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回到我刚才所说的排序性问题,各位对排序有什么概念呢?
各位对“排序性”有什么概念呢?“远近程度”,比如说你要开一家小店、餐厅,那么你要想这个问题怎么排序,“从底层逐渐连着目标”、“以原点为标准,渐渐扩散,分清主次,然后再细化,越靠近原点越重要”、“分类”、“目标对象”、“需求者”、“资源整合”,繁杰你怎么认为“资源整合”,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围绕目的”。
这个“资源整合”其实就是使用一些方法把其他节点串联起来,“开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在学生里面也有一些快要毕业,面临着去社会中锻炼的过程,如果要求面试的话,我们会准备些什么东西,“搞形象”、“简历”、“专业需求”、“心态”、“先收集面试公司资料,从中得出这次面试所需人才能力,然后针对去准备”、“看看有没有内部关系”、“企业需求”、“面试为了录用”、“以工资的标准来准备东西”、“以我要应聘的公司的标准来规划自身”,其实我们所有的答案都在描述一种关系,就是我们想到的哪一点在我们的脑袋里面是有一个情景的,比如繁杰说“勾引他”,实际上他想到这个答案时脑海里面有这个情景,对吧。所以这些想法就是从象里面提取出来的,如果你想到很多答案,比如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找关系啊、企业需求啊、HR的态度啊、面试的形象风格啊或者面试官的人生经历啊也可能对最终的面试结果有影响,所以意味我们的答案能不能在最终产生效果,要看它在整一个事情里面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定位。很简单的一个类比就是PPT里面的迷宫。
如果我们看不到迷宫的整一个图,只是在迷宫的某个角落里,我们可能很难很顺利地走出迷宫,但是如果你有一张完整线路图,你会少走很多弯路。简单的可以从迷宫走出来,比较复杂的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去掉外壳后里面有一个叫PCP?的东西,它是由无数根线路连接起来的,但又没有交叉,可以连通。
能不能成为一个产品,就要看每一个部件、每一一个环节能不能落实到位,很可惜的我们通常想到的问题都是很片段化、碎片化的,而我们真正做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你今天去面试的企业,但是跟你到另外一家企业面试的经历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你所面对的人和事都不一样了。那么怎样才能够驾驭一个整体呢?首先你要有整体观,这就是我在书里面说得全局系统。有了一个整体观之后再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
全局是怎么定义的?比如说我这份PPT从用的人和别用的人,它在哪里播放,在什么时间段播放,它后面会怎么样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就是整体观。
但这个整体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很宽广的整体,它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很多很多方面的事情,都是我们值得去研究的,也就是对我们的目标会有影响的那一部分,我们考虑不到的地方这就是意外,这个就是变数,我们能够知道的、把握住的因素就是本局。
然后每一个环节用什么办法连起来,用什么样的东西吸引过来,串联起来,一环扣一环,这叫引局。
最后有一些可能发生意外的,有一些我们能够察觉它可能发生意外的,甚至我们料想不到的,这种就是变数了。
比如有位学生是做营销策划的,他要卖一车苹果,他要怎么做才能在短时间内卖完一车苹果呢?
这里面的本局就是要他考虑当地的消费水平、所处地理位置、人流量、定价,那么引局就是这车苹果是不是特别新鲜、美味或者价格特别低,而变局可能就是有一个老板看到你的苹果特别新鲜,然后他就大力收购。就像繁杰说的“出车祸了”,这也是变局。通常买卖需要很注意引局的布局,比如有些人通过打价格战或者转移风险,把苹果的价格拉得特别低,也可以帮他把整车的苹果卖出去。
那么怎么来做到呢?一般来说,通过利润的腾挪去实现的,比如说苹果上贴广告免费送出去,如果你打“免费送苹果”的广告,那么这一车苹果可能几秒钟就送出去了。那么他的利润从哪里来的呢?他可以借这样的优势来营造一种势头,也就是说贴这个广告,免费送给别人,你要免费得到这个苹果需要做什么?比如要求关注微信、点击某些内容、加入会员,如果这个会员量达到很大很大,他就可以转卖出去,这就是腾挪。
传统的一对一,卖一个苹果拿到一点钱,而通过免费的办法去吸引更多人加入会员,通过卖会员就是一个很大的圈,那么这个圈、这个全局系统就比刚才的稍微大点点,所串联的节点就比较多。
这两者的比较也称为格局方面的不同,前者的格局要稍微低一点点,而后者的格局会比较大一点点。通常我们认为格局越大的人或者事肯定会很好,但是不一定。比如说你开一家餐厅和别人在路边卖宵夜的,开餐厅的可能欠债几千万,卖宵夜的可能每天都可以收入几千,不一样的。
那么有这个全局的概念,可以用到很多地方,小的可以运用到两个人碰面,远碰面和近碰面是不一样的。又如上厕所,有人在厕所等候和没人在厕所等候也是不一样的。就是整个事情当中你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哪个环节有什么,人心在哪里?
这是很小很小的方面,这些无数很小的方面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企业的运行、人生命运轨迹。人生命运的轨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你自身的兴趣、父母兄弟子女、事业,这些在古代有专门的学问把它细分开来,也用到经常在书里面提到的太极原理。
人生的每一个部分、环节,(这个就是紫微斗数)它把人生分为十二个部分,然后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星星,象征着不同的含义,而且这个画面只是静态的。十二个部分里面兄弟为一部分,夫妻是一部分,钱财又是另外一个部分,然后十二部分又跟时间、空间进行挂钩串联。十二个格子都象征一个意义。就像企业分成很多个部门,比如行政部、人事部、工程部、策划部,这些部门有独立的运作也有相互的串联、沟通、协调,然后构成了企业的运行,都会有输入和输出。
身体也有十二宫,也可以化为五宫,但是这种划法都是有系统性的,比如说你把一分为二,这是二分法,还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这些分法都需要你把所有的情况都囊括在里面,才能够划分出来,比如这个事件有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这是三分法,其中不能交叉,交叉就会出现概念混乱。刚才说的小的地方,小到我们生活当中待人处事,大到人生、企业每个阶段的运作,整个过程就是圈中圈,有大小之分,这就是模3.2。3.2就是一个太极原理,你可以随意的变换这个圈,从而使太极跳跃,可以跳到另外层。
这两段对话就是使用了虚的词语去把太极换过来,从而把他话的内容、做到事情囊括了,大家有没有感觉到?
比如说A:你感到亏欠我了吗?
然后B就回答说没有愧疚感,我脸皮很厚的。
但是A就用了他后面的回答进行了放大,说:脸皮厚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愧疚的,也就是B的回答是个小圈,然后A把它放大了,也就是繁杰说的“引入了坑”。
“偷换概念”,二当家你为什么认为是偷换概念呢?脸皮厚实际上你可以认为是一个虚的词语,就是说它囊括的事情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他把它放大了,也就是概念的延伸。
有没有人对这四张图有疑问呢?比如说你感觉不到它们相似。如果看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呢?比如说这四个案例我什么都看不懂,觉得完全不一样,应该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有这样感觉的人有没有办法锻炼他们的思维呢?也就是说人为什么可以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我觉得二当家和繁杰很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先看这四个,是“一个小套再套一个大套”,梅开一片就答到了原点。如果人的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他对四个例子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不一样,他脑子里对概念有一个不是很清晰的判断,所以有些部分被去掉了,有些部分多起来了,所以对两样东西会有感觉相似。
如果要锻炼这种感觉,有什么方法呢?人的思维可以归类为两种,一种是串联型的,一个环串一个环,也就是理性思维,另一个就是感性思维,就是对图像进行记忆吸收,如果要锻炼这种感觉也可以用一段音乐把你的情绪调动起来,调动起来之后你的感觉就会有点模糊,就好比如你眼睛是很清晰的,看得很清楚的,这跟高度近视的,摘掉眼镜,你看到的东西都是很相似的,是因为你把很多具体的事物、细节都模糊掉了,最后它们只剩下一个架构和形体。所以你要看四个案例,你可以不看文字内容,或者说不要把文字内容想得很具体,对对话的结构、轮廓进行一些扩充或者删除。如果不是套着这个形局呢?“螺旋”,如果要像,其实也很简单,它就是个递推形,反正整个过程就是在模糊的时候,你把一个具体形象的东西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就像这个图
越靠近A的地方,越能保留A的东西,“靠近”这个词语实际上是可以任意发挥的,比如有些人看起来像杀人犯,有些人看起来很和善,有些人看起来读了很多书,实际上都是跟他的氛围有关系,比如说杀猪很多的人,你可能一眼看过去,他身上看到暴力的倾向,比如说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就算他不戴眼镜,或者说穿得比较随便,你可能感觉上他像是个读书人,有书生气!
这如我们经常说的气场,气场是整个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但是它不代表某一个时间、空间、情景中事物的特性。
“爹长得像爷爷,儿子像三分之一,孙子像四分之一”,这里面有一个递推的过程。那么根据这个递推的过程,远近的情况,就有了很多占卜、算数之类的国学出现,比如梅花易数,很讲究外应。
你和我聊天就是一个事件A,那么围绕A的周围一切都是一个渐进相似的,在某个时间段里面,比如当时,B是最近的,过了一段时间的某一个情景,C也传承了B点的相似,所以预测里面强调一个共时性,就是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别人问到你问题,或者别人什么状态,你当时身处的环境怎么样,它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你今天和B聊天,接下来你再和C聊天就会有影响。又比如说一个读者上一年出了车祸,出车祸之前,他的公司发年终奖,他拿到手,但是钱掉到了地上,过了大概两三个月,他也拿了很多钱也掉到地上,那时候他没有很在意,然后再过了两三个月他就出车祸了。
那么这个过程,如果你不串联起来去想的话,是觉得没什么瓜葛的,但是如果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第一点他的年终奖掉了就是一个失财的过程,第二点几个月后掉钱也是失大财的象征,那么往后就很有可能发生失大财这个事情。“过年时的盆子掉在地上”,你除了这件事情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事情,跟它有类似的,比如说盆子掉在地上,有没有一段时间、短时间或者一两个月,“没有”,没有你就不用介意,因为A到B,B越靠近A就越类似,但是有可能在D点的时候有其他事情影响到B了,所以这股延伸的力量就散掉了。这个时间跨度有多长呢?“半年”,你这个盆子涉及的相关人士有哪些?“年夜饭”,你父亲当时的状态怎么样?你妈说这句话实际上是转移了在B点发生的事情,但是最好是用其他办法去冲它,“冲”就是盆子碎了,你要么找其他方面的事情跟它类似,要么就跟它相反的,比如说你花了很多钱去买了很多个碟子,这也是“冲”了碎的这个现象,它可以化掉一部分力量,具体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这个东西比较难量化。
关于这个概念,实际上在听课中的学生里面都有这样一些经历,甚至有些学生有了基本的预测思路,那么在后面的教学里我会教大家一些模型的方法,比如说怎么去抓太极,因为太极有一个远跟近的关系,比如说名字它跟什么方面靠近,颜色又跟什么方面靠近,这里面有一个取太极的技术,所以有归同趋异。这个“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个不一定代表这个意义,如果当时出现这个事情可以取一个模型,或者起一个卦去看你现在这个情况所预示什么。“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是古法,这个又是怎么总结出来的,这个原理还没有人说出来。无论是卦还是相似性原理在生活中应用实际上都是一个道理,就是类比、类象的过程,无论你是起卦的,还是根据当时的现象进行判断的,最基础的原则就是一个共时性,更具体的时间肯定有关系。共时性就是出现这种情况了,然后你想到什么问题,就在那个时刻里面去找到相对应的画面,就在那个时刻里面去占一个卦。因为你再看回这个图,B能够越接近A要么在时间方面越靠近A,要么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靠近A,这就叫共时性。如果因为眼皮跳而产生忐忑不安的话,那么这很正常,因为它是连锁反应。如果你说跳的时候都已经忐忑不安了,那么这可能就有问题了。如果在跳的时候你很高兴的话,你就不用多大的理会。再回到这个“相似性原理”,比如说遗传啊,如果你家族里面有弱智,那么你下代也会患上这种病。营销技术也有一些对人心攻克来达到营销,如这张图
是一个小孩子在练功房里,因为做的姿势不合格,然后教练就把他的腿压下去了,小孩子痛苦的表情就出来了,这个情景就被别人拍到了,那么再通过这个痛苦的情景再传播出去,再做文章,因为这个文章里面携带了这样一个信息,所以人心就被利用了,就被这篇文章引起了同情。上面的照片也是同样的,也是通过对人心最深层的、最相近的一面做文章,去思考。通常这些营销人员只是把这些简单的、能够带动情绪的画面包装起来,然后携带他们自己的产品或者目的,传递给受众,受众因为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会有情绪的反应,所以就容易传播了。对于“相似性原理”的远近法则,还有就是对“象”的运用,所谓的“兆头”、“预兆”、也是一样的道理。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特别的一点就是道家的文化,以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电影,比如说打小人,打小人怎么打呢?他要弄一个纸人,然后用鞋子去打它,最好在纸人里面写上被诅咒之人的姓名,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纸人要是人形状的,因为人形状他用到了稻草人,就是那种针扎型的,这些东西只要了解一下就好了,因为了解得比较深入容易变得比较邪恶,像东南亚运用的比较多,宫廷戏和香港片里比较多。
对,“时空感应”,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透象原理”,什么叫“透象”呢?“透”就是透支了、超过了很多了,这个原理很简单,打比方说你在一家小店当老板,生意很差,然后你聘请了很多人在里面排队造势,路过的人都会好奇这个小店为什么生意这么好,然后也去排队,也去消费,这就是透象,就是说把这个想扩大到很大,它的质就变了,原本是差的一个象就变成一个好的了。
这在风水布局、象数疗法等中很直接运用到这个技术,象数疗法就是比如说你的脚部生病了,然后他告诉你念一组数据,在某个方位不停地念,念上几百遍,脚就好了。有些人患抑郁症,吃药不管用,你让他去跑步,跑个几千米、几十公里的马拉松,他可能就好了。这也是一个透象的运用,就是把这种象过了,透了,然后他其他问题都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对,“物极必反”,因为人的生命、十二宫总是有一个能量在流动,不断转移的。这个不全在于心,因为影响人的行动和整个生命过程,它有很多力量在牵扯。比如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当一个人完全变了,比如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但是你也要承受外界的压力,外界的谴责。外部环境对人心有影响,人心也对外部环境有影响,影响力的多寡、时间、作用力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环境,人心不一样的话,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所要面对的事情不一样。比如同样一个人,让我现在去考公务员、考英语八级,所面对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
以上所说的非常零散,但是总的一个方向就是一个象,无论是我刚才提到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每一个思路、每一个想法。企业的运作、事物的发展实际上都是象在运用,全部的理论都归于一个象。
而你能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不能主动设局做成功事情,关键在两个点,第一个“全局性”,第二个“切局点”,这个切局点怎么得来呢?也是类象,比如你和几个人讨论,和你跟很多人去打仗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就看你能把两者的象联系起来。切局点就是说你要布一个局,你要考虑到每个环节,每个环节里的人和事之间都在运作,你这样把你的思维和局带进去。切局点就比如说你要追求一个女孩子,但是女孩子有男朋友了,他们之间已经形成好了一个很好的互动,或者形成一个很好的关系,你怎么样把你的计划带到这个局里面去,这就是切局点。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了。
(这节课虽然抽象,但是这是一个层次方面发问题,如果你能够从一个抽象跳到另一个抽象,那么对其他事情就比较容易了解。比如你要看三十六计或者孙子兵法,你能跳出来运用的生活当中,那可能就容易很多。
扎小人的透象,如果你扎的小人和你所诅咒的人越相近,你灌输的意念越多的话,它就越靠近真实的人,对,像是“映射”。
类象从思路上来说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东西串联起来,在实物里面,你说找个感觉,这个就是事物嘛,在实物里面发展的规律,一个演变的过程。
透象就是说你把一个象不断增加之后,就相当于是整合。
八卦实际上很多都是类象的,比如说乾卦就可以类比很多事物,但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什么时候取这个象,也就是有一个排序,你优先要选哪个象,这个你得要研究。
万物类象就是你可以从任意一个事物里面可以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类象出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你得有一个排序在里面。一个卦象实际上可以囊括所有的象,比如说乾卦,乾卦可以是石头、棉花、水,知道为什么可以是水吗?对了,胜者为王就对了,“看到父亲研究儿子,看到爷爷研究孙子”就不一样了,所以有一个角度的问题,也就是太极,太极一变了,乾卦就不一定是父亲。
所以这些划分里面有一个原则“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到后面三才四象五行。比如说在八卦类象表里面,马属于乾卦,乾卦代表马,实际上这种划分也是无厘头的,为什么说无厘头呢?比如蚂蚁可以归在哪里呢?或者说蟑螂属于哪一个卦?而古人把马归为乾卦,是因为他看到马“健”这个特性,就是它跑得快,但是我的角度不是从它这个特性,从它很长的身躯去看,它就不属于乾卦了。对,还可以从颜色上看。所以太极点不同,分法就不一样了。但是后人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就浑沦吞枣,就只是记忆这种片段,后面越学越呆板!
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好吧,我承认我想多了
大师受教了,缘来如此。。。
...也许网络安全产业以后会是
此法确实可靠吗?
hello!,I like y
I was suggested
Thanks , I've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