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局注解:学生分享之共享单车之我见 | 太极博弈原理官方站|紫欽天|融通百科为我所用|生活全智慧|生活智慧之书

正在阅读:

设局注解:学生分享之共享单车之我见

676

设局注解:学生分享之共享单车之我见

 

笔者注:

最早接触共享单车的是2017年的3月份,一次到深圳,经过一小区的时候发现黄色的单车摆在路边,有整齐的,也有东倒西歪的,看到有爆胎的,也看到不见了头的。

当时笔者就想,这应该是网上传言的共享单车”,并与随行的伙伴调侃起来:“这大概是网上说的共享单车,在惠州还没普及开来呢,不过感觉这里面的技术还不成熟,如果要把车偷走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那数月之后,与共享单车”相关的话题在网络上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而于数天之前,太极博弈原理学习班的成员罗钢写下了一篇论文请教笔者,结合第二部《以心为法》,在此公开略提一下。

其实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是很简单的,依《以心为法》的说法,涉及三个要点:

(1)空手套白狼;

(2)替化局;

(3)良性闭环;

 

共享单车迎合了社会的部分需求,产品快速铺开前置后迅速吸纳社会的闲置资金,形成资金池,再挪用里面的资金作出一系列的投资,而所取得的回报再去填补运营成本以形成商业的良性闭环。

而这个闭环涉及的诸多节点,会有几个细节上的处理方向:

(1)单车并非一定使用现金购买的。在人脉关系的帮助下或成功的游说技巧促动下,产品(单车)并不一定先花钱购买。

现在很多的商业行为,如果你先付钱再拿到产品,那你所承担的风险会十分大,因为会分分钟出现资金链的断裂,最终走不到第三点,你的整个盘面彻底玩完!

 

所以常见的关键词有“订金”、“诚意金”、“启动资金”、“承诺兑票”、“月付、季付”等等。

 

(2)第一点,其实是空手套白狼中常见技术的变形,只是所规划的蓝图是否如愿兑现。所以,在这里充满很多真正假假的替化局,以去取得连结的关键——信任。

这些内容桥段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的,只是被社会主流文化熏陶的大众们,就像绵羊一样“乖纯”。

 

(3)单车有了,这时候要进入推广期,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星星之火,讲究的是“势”。从结果逆推到现在,假想大家都离不开共享单车,然后将此象一步步褪回到现在:没多少个人了解与尝试使用。

怎么办呢?,最暴力直接的就是:

有钱能使鬼推磨——烧钱。

烧钱,是使用钱这种非常具有诱惑性的东西去吸引大家,并且有意识培养大家使用共享单车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之后,就不需要再烧钱了。假如投资回报没那么快可以填补运营成本,那么此时的“融资”就会显得十分重要,能再拿多一点钱,把这个闭环的这个环节固化下来,那后面就是全自动的赚钱机器了。

许多同行对手在竞争中不断消亡,原因很简单:没钱了!没粮草了!

 

最后,两个很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团与滴滴——发家史都是一样的相似。

我们可以再将这个思路归宗一下,以方便类象其他事情的思考。

假如你要干大生意,你得有足够的后劲(如钱和关系)去把购买变成自主习惯地购买,这样才能安枕无忧。

 

学生的论文如下,尤其注意红色的注解:

 

作为新形势下的代步工具,共享单车方便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低碳环保,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使得其刚推出不久,用户量就上一千万。但,在成都面试的几天中,据我观察,有一些不足:

1.无秩序停放,增加公关管理成本。

2.受天气影响大。夏季酷热天气,乘坐地铁的人比坐公交和骑单车的人要多,其中原因之一地铁凉快。

3.进入门槛低。很多单车品牌,诸如永安行、小鸣单车等,都在挤进这个“风口”,很大可能导致恶性竞争。

但是,根据一些数据报告,似乎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共享单车的良好的发展前景。原因:

(1)由于共享单车的用户多为青少年、青年,对于新鲜事物很容易接受,也就意味着共享文化观念的成长。

(2)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以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 、管理和营销模式的改变。而共享单车正是利用了互联网思维,顺应了政策。

(3)短距离出行在大城市来说是刚需。公交 、出租、私家车在大城市都无法避免的是堵车,而共享单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4.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押金。对于一个互联网刚起的企业,能获得用户长期注册并缴纳押金,是个有难度的事,共享单车却做到了。而由于押金是可以退的,貌似退的期限是1到7天,有点慢,所以多数人是不会抵制缴纳押金,也不会主动退,毕竟下次还得用。好像里面的押金是不能动用的,只能作为租车的支持,就意味着容易形成一个“资金池”。

5.共享单车开始与一些知名平台合作。比如,在支付宝上可以看到共享单车,好像可以凭借芝麻信用租车。

对于共享单车,还有两点也是重要的:

(1)提高用户体验度。毕竟是个潮流,很多东东都搭上了“共享”的这班车。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用户的体验度一定要把握好。比如,安全性因素,坐垫舒适因素等。

(2)高精度且低能耗的GPS传感器是支持的关键。如果定位不准确,必然会带来一些麻烦事。如果GPS耗电高了,因此出现故障或者供电不足,那不就尴尬了?

以上是前些天的日更,现在又有几个问题:

(1)为了低碳理念,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使劲融资烧钱,导致一系列成本问题(管理成本、恶性竞争成本等),值得吗?

 

(笔者注:这个问题的角度通常是政府或者经济学家的角度,因为他们会一个大局考虑设法社会良性发展。但是作为商人,见到有利的方向就会去前进,这是一种天然的本能,并且回不到头的。而融资烧钱,成本问题是创造形势中一定会出现的问题。)

 

(2)消费者会不会出现三分钟热度呢?他们对于新事物容易接受同样容易抛弃,就像o2o一样,哪家便宜就选择哪家,一旦不免费什么的,就卸载app。

 

(笔者注:所以就要靠烧钱去维持这个动力,一旦消费者形成了习惯,社会形成了风气,那么就不用继续烧钱了。这好比如美团以及滴滴都是一样的。

 

1)流量有了,怎么变现?

 

(笔者注:可以是广告,可以是放贷,可以是投资或其它

消费者看到的只是虚拟的金钱数字,实则真正的钱是会被挪用的。

 

2)政府的政策属于宏观调控层面,起的是支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关键还得看企业能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果不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笔者注:关键是有社会需求。

 

3)对于押金而言,是可以退的。另外,就算形成了大的“资金池”,能运转嘛?怎么运转?

(笔者注:和问题3一样。)

 

综上,由于共享经济的实质就是租赁经济,也就决定了企业不得不探索这个经营模式。但是,由于多家品牌共存,进入门槛低,加上又是采用互联网式的管理,导致了成本问题,回收率低等问题。所以,我觉得如何解决成本问题和如何清晰盈利模式成了关键。

 

(笔者注:这种模式关键是资金的腾挪,一旦有充足的资金补充上,那么成本的消耗就可以抵过去。要是资金产生缺口了,那企业就会倒下了

好比如假如滴滴当初没有足够的钱去把竞争对手搞垮,并且没能把用户养成使用滴滴的习惯,则企业会很快倒下。

 

插播最新两则新闻:

(1)重庆悟空共享单车宣布退出市场,亏损300万。

(2)ofo单车提高租金价格。由原来的99元提高到199元,老用户不用补足额外的100元,若老用户卸载重新注册,则缴纳199元租金。

 

抱歉,这篇文章关闭了评论功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