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奇书《阴阳五行论》2 | 太极博弈原理官方站|紫欽天|融通百科为我所用|生活全智慧|生活智慧之书

正在阅读:

国学奇书《阴阳五行论》2

1,120

人类意识的细分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自我需求”是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体现出来后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既然人类的“自我需求”是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体现出来后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没有发现其中的任何一种“意识”成为我们的“自我需求”呢?事实上,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人类意识的细分问题。也就是说虽然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来体现的,但由于在这种相对体现的过程中,首先人类的“自我意识”相对于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会体现为一个否定的作用,然后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相对于这个否定的作用才会分别体现出对于这种否定作用的否定,从而形成一个“阴阳”系统。如当人类的“规律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体现出来时,首先人类的“自我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规律意识就会体现为一个否定的作用,也就是“否定规律意识的”,然后人类的“规律意识”相对于“否定规律意识的”才会体现为“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从而通过“否定规律意识的”和“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来形成一个代表人类“规律意识”的“阴阳”系统。所以,当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在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体现出来后发生相互作用时,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则只可能是这个“阴阳”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可能是整个“阴阳”系统。因此,在这里我们又将这种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具体体现为“阴”和“阳”两部分的现象称之为人类意识的细分。

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总共可以细分成为十种具体的意识,它们分别就是“否定规律意识的”、“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否定事物意识的”、“否定否定事物意识的”、“否定相对意识的”、“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否定交感意识的”、“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和“否定时势意识的”、“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

首先,我们来讨论人类“规律意识”相对于“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类的“规律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可以体现出两种具体的意识。其中,一种是“否定规律意识的”,而另一种则是“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什么是“否定规律意识的”呢?所谓“否定规律意识的”就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由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而言的,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肯定与否定又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是“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了我们“自我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否定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否定规律意识的”就是指我们的“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了我们“自我需求”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在减肥的时候,如果摄入过多的热量来增加体重,这种“摄入过多的热量来增加体重”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规律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摄入过多的热量会增加体重”是我们“自我意识”所肯定的,同时“增加体重”又否定了我们“减肥”的“自我需求”,所以“否定规律意识的”就是我们“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自我需求”的。那么,既然“否定规律意识的”是我们“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自我需求”的,根据“自我需求”对于人类的主导作用,显然,“否定规律意识的”又将导致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对于当下的现状作出调整以符合“自我需求”的需要,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摄入过多的热量不符合减肥的需要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当下的饮食习惯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规律意识的”称之为“变革意识”。

“否定规律意识的”是指我们的“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自我需求”的,“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则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否定,而由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而言的,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肯定与否定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是“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否定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否定,所以,“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就是指我们的“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否定我们“自我需求”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准备通过锻炼身体来减肥的时候,这个“通过锻炼身体来减轻体重”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通过锻炼身体来减轻体重”是我们“自我意识”所肯定的,同时又否定了对于“自我需求”的否定,所以,“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就是我们“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那么,既然“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就是我们“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根据“自我意识”肯定而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显然,我们就会意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我们的“自我需求”是一致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正准备去减肥的时候,如果同事邀请我们一起去锻炼身体减轻体重,我们就会意识到正中下怀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称之为“契合意识”。

其次是人类的“事物意识”相对于“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类的“事物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可以体现出两种具体的意识。其中,一种是“否定事物意识的”,而另一种则是“否定否定事物意识的”。什么是“否定事物意识的”呢?所谓“否定事物意识的”就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而由于是否符合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相对于我们“自我意识”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情况下,才可能否定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所以,“否定事物意识的”就是否定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喝咖啡的时候,如果感觉到了异味,这个“异味”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事物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所谓的“异味”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而言的,只有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认为咖啡不应该具有这个味道的前提条件下,这种味道相对于我们而言才可能是“异味”,所以,当我们感受到了“异味”时,这个“异味”也就同样否定了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那么,既然“否定事物意识的”就是否定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根据否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显然,我们就会意识到事物的分别,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认为咖啡不应当具有酸味的时候,如果我们喝到的咖啡是酸的,这种酸味反而会促使我们意识到咖啡出现了问题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事物意识的”称之为“名类意识”。

“否定事物意识的”是指否定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否定否定事物意识”则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对于否定我们事物认识的加以了否定,而由于是否符合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肯定了“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情况下,才可能对于否定我们事物认识的加以否定,所以,“否定否定事物意识的”就是“自我意识”所否定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认为素菜馆的食物不应该太油腻的时候,如果素菜馆的饭菜过于油腻,这个“素菜馆的饭菜过于油腻”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否定事物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虽然“油腻”是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过于油腻的饭菜”也否定了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但由于“素菜馆”这个前提否定了“非素菜馆”的可能,是否定否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所以,“否定否定事物意识的”则是肯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那么,既然“否定否定事物意识的”就是我们“自我意识”所否定的,而“自我意识”所否定的又将使我们相对地意识到事物的某些特性,举例来说,这就如同一个认为咖啡不应当太甜的人,在喝到过甜的咖啡时,就会意识到这个咖啡太甜了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否定规律意识的”称之为“功效意识”。

接下来是人类的“相对意识”相对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类的“相对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可以体现出两种具体的意识。其中,一种是“否定相对意识的”,而另一种则是“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什么是“否定相对意识的”呢?所谓“否定相对意识的”就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外在事物相对于我们所产生的对立作用,而由于外在事物是否能够相对于我们产生对立的作用又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否定我们“自我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否定外在事物相对于我们所产生的对立作用,所以,“否定相对意识的”就是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沙漠中已经断水的情况下,如果遇到水源,这个“水源”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相对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断水”是否定我们“自我需求”的,“遇到水源”是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所以,“否定相对意识的”则是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那么,既然“否定相对意识的”就是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根据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我们则可以意识到外在事物能够满足我们的“自我需求”,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沙漠中遇到水源的时候,会意识到水源能够满足我们的“自我需求”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相对意识的”称之为“喜好意识”。

“否定相对意识的”是指否定否定“自我需求”的,“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则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肯定了外在事物相对于我们所产生的对立作用,而由于外在事物相对于人是否能够体现出对立的作用又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自我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使外在的事物相对于我们体现出对立的作用,所以,“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就是否定“自我需求”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沙漠中已经断水的情况下,如果确定无法找到水源,这个“确定无法找到水源”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需要有足够的水是我们的“自我需求”,“确定无法找到水源”是否定“自我需求”的,所以,“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也就是否定“自我需求”的。那么,既然“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就是否定“自我需求”的,根据否定“自我需求”的,我们则会意识到外在世界对于我们的否定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沙漠中已经确定了没有水的情况下,就会意识到沙漠对于我们的否定作用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否定相对意识的”称之为“消亡意识”。

再次是人类的“交感意识”相对于“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类的“交感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可以体现出两种具体的意识。其中,一种是“否定交感意识的”,而另一种则是“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什么是“否定交感意识的”呢?所谓“否定交感意识的”就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而由于对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的肯定或否定又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只有在我们“自我需求”否定的情况下,我们才可能否定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所以,“否定交感意识的”实际上就是“自我需求”所否定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只有在不想吃饭的时候,才能否定吃饭相对于人的作用,是“否定交感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所谓的“不想吃饭”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自我需求”否定了吃饭的这个行为,是“自我需求”所否定的,所以,“否定交感意识的”就是“自我需求”所否定的。那么,既然“否定交感意识的”就是“自我需求”所否定的,根据“自我需求”所否定的,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不想吃饭的时候,相对于吃饭这个行为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加以避免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交感意识的”称之为“背离意识”。

“否定交感意识的”是指“自我需求”所否定的,“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则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我们对于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的否定,而由于对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的肯定与否定又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自我需求”所否定的情况下,才可能否定我们对于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的否定,所以,“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就是否定我们“自我需求”所否定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不想喝咖啡的时候,如果别人强迫我们一定要喝,这个“一定要喝”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所谓的“不想喝咖啡”实际上就是我们“自我需求”所否定的,“一定要喝”则是否定我们“自我需求”所否定的,所以,“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也就是否定“自我需求”所否定的。那么,既然“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就是否定“自我需求”所否定的,根据否定“自我需求”所否定的,我们则会相对地意识到我们“自我需求”所否定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在我们不想喝咖啡的时候,如果别人强迫我们一定要喝,我们反而会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不想喝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否定交感意识的”称之为“合宜意识”。

最后是人类的“时势意识”相对于“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类的“时势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可以体现出两种具体的意识。其中,一种是“否定时势意识的”,而另一种则是“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什么是“否定时势意识的”呢?所谓“否定时势意识的”就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否定了我们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而由于人类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对于人类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的否定与肯定又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是“自我需求”肯定而否定了“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情况下,才可能否定我们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所以,“否定时势意识的”就是我们“自我需求”肯定而否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于自己的错误时,这个“不得不面对于自己的错误”相对于我们就是“否定时势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所谓的“不得不面对”就是我们“自我需求”所肯定的,“错误”则是否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所以,“否定时势意识的”就是“自我需求”肯定而否定了“自我意识”所否定的。那么,既然“否定时势意识的”就是“自我需求”肯定而否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根据“自我需求”肯定而否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显然,我们则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于自己的傲慢时,会意识到自己尴尬的处境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时势意识的”称之为“处境意识”。

“否定时势意识的”是“自我需求”肯定而否定“自我意识”所否定的,“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则是指我们当下的现状对于否定我们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加以了否定,而由于人类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言的,对于人类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的肯定与否定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而言的,只有在我们当下的现状是“自我需求”肯定而“自我意识”否定的情况下,才可能对于否定我们相对于外在事物的作用体现加以否定,所以,“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就是“自我需求”肯定而“自我意识”所否定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素食主义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食用小动物的时候,这个“为了生存而食用小动物”相对于他就是“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一样。而在这里由于所谓的“为了生存”就是他的“自我需求”所肯定的,“食用小动物”就是他的“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所以,“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就是“自我需求”肯定而“自我意识”所否定的。那么,既然“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就是我们“自我需求”肯定而“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根据“自我需求”肯定而“自我意识”所否定的,显然,我们将意识到自己的变通,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的素食主义者不得不食用肉类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食用肉类”是属于一种变通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否定否定时势意识的”称之为“变通意识”。

人类情绪的分类

在研究了人类意识的细分以后,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则是人类情绪的演变。事实上,由于人类情绪的演变是人类个体相对于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在人类情绪上的作用体现,其中,首先以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为参照系,由于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在人类的情绪上体现为否定的作用,而人类的个体相对于这种否定的作用则会体现为否定之否定,然后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相对于人类个体的否定作用又会体现为否定人类个体所否定的,并在人类个体相对于这种否定人类个体所否定的体现为肯定人类个体所否定的之后,最终,人类的情绪相对于人类个体所否定才会体现为人类情绪所肯定的,从而形成了“恐惧”、“喜悦”、“愤怒”、“忧虑”和“静思”这五种人类基本的情绪,所以,通过这五种基本的情绪则可以形成一个代表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

那么,既然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是由“恐惧”、“喜悦”、“愤怒”、“忧虑”和“静思”这五个要素来共同构成的,根据这五个要素的实际形成过程,我们则可以确定在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中人类“恐惧”的属性为“水”,“喜悦”的属性为“火”,“愤怒”的属性为“木”,“忧虑”的属性为“金”,“静思”的属性为“土”,从而,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对人类情绪间的相互作用加以研究。

而首先,我们要来研究的则是人类“恐惧”的情绪。人类“恐惧”的情绪在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水”,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水”可以克“火”而“土”又可以克“水”,所以,人类“恐惧”的情绪对于人类“喜悦”的情绪将具有决定作用,而人类“静思”的情绪对于人类“恐惧”的情绪则又将具有决定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旅游的时候,原本非常愉快的心情之所以会因为迷路而一扫而空,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恐惧”的情绪制约了我们原本“喜悦”的心情。而我们“恐惧”的情绪之所以又会因为同伴的报警而减轻不少,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静思”的情绪对于“恐惧”的情绪产生了制约作用一样。而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金”可以生“水”,“水”又可以生“木”,所以,在人类“忧虑”情绪的基础上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恐惧”的认识,而在人类“恐惧”情绪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愤怒”的认识。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面对考试的时候之所以会感到“恐惧”,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担心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是“忧虑”的结果,而我们之所以又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感到非常的“愤怒”,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是“恐惧”的结果一样。因此,结合“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这种“恐惧”实际上所体现的就是我们“忧虑”的情绪,而由于“忧虑”的情绪对于“愤怒”的情绪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又受到“喜悦”情绪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喜悦”的情绪对于“忧虑”情绪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喜悦”情绪来对于“忧虑”加以制约。

其次是人类“喜悦”的情绪。人类“喜悦”的情绪在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火”,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火”可以克“金”,而“水”又可以克“火”,所以,人类“喜悦”的情绪对于人类“忧虑”的情绪将具有决定作用,而人类“恐惧”的情绪对于人类“喜悦”的情绪则又将具有决定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忧伤的时候之所以会因为意外的惊喜而使烦恼降低不少,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喜悦”的情绪对于“忧虑”产生了制约的作用一样。而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木”可以生“火”,“火”又可以生“土”,所以,在人类“愤怒”情绪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喜悦”的认识,而在人类“喜悦”情绪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静思”的认识。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公司宣布放假的时候之所以我们会感到非常的高兴,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已经厌烦了持续的工作,是“愤怒”的结果,而当我们在度假的时候之所以又会感到心情非常的平静,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喜欢这种度假的感觉,是“喜悦”的结果一样。因此,结合“五行相克”和“五行相克”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感到“喜悦”的时候,这种“喜悦”实际上所体现的就是我们“愤怒”的情绪,而由于“愤怒”的情绪对于“静思”的情绪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又受到“忧虑”情绪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忧虑”情绪对于“愤怒”情绪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忧虑”情绪来对“愤怒”加以制约。

再次是人类“愤怒”的情绪。人类“愤怒”的情绪在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木”,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木”可以克“土”,而“金”又可以克“木”,所以,人类“愤怒”的情绪对于人类“静思”的情绪将具有决定作用,而人类“忧虑”的情绪对于人类“愤怒”的情绪则又将具有决定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被别人侮辱的时候之所以无法保持冷静,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愤怒”的情绪对于“静思”产生了制约的作用,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失态的时候之所以又会平息怒气,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忧虑”的情绪对于“愤怒”产生了制约作用一样。而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水”可以生“木”,“木”又可以生“火”,所以,在人类“恐惧”情绪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愤怒”的认识,而在人类“愤怒”情绪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喜悦”的认识。因此,结合“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实际上这种“愤怒”所体现出的就是我们“恐惧”的情绪,而由于“恐惧”的情绪对于“喜悦”的情绪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又受到“静思”情绪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静思”情绪对于“恐惧”情绪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静思”情绪来对“恐惧”加以制约。

然后是人类“忧虑”的情绪。人类“忧虑”的情绪在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金”可以克“木”,而“火”又可以克“金”,所以,人类“忧虑”的情绪对于人类“恐惧”的情绪将具有决定作用,而人类“喜悦”的情绪对于人类“忧虑”的情绪则又将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金”可以生“水”,“土”又可以生“金”,所以,在人类“忧虑”情绪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恐惧”的认识,而在人类“静思”情绪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忧虑”的认识。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面对公司的裁员时,之所以会感到非常的“忧虑”,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认为自己被裁掉的可能非常大,是“静思”的结果一样。因此,结合“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感到“忧虑”的时候,实际上这种“忧虑”所体现的就是我们“静思”的情绪,而由于“静思”的情绪对于“恐惧”的情绪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又受到“愤怒”情绪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愤怒”情绪对于“静思”情绪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愤怒”情绪来对“静思”加以制约。

最后是人类“静思”的情绪。人类“静思”的情绪在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土”,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土”可以克“水”,而“木”又可以克“土”,所以,人类“静思”的情绪对于人类“恐惧”的情绪将具有决定作用,而人类“愤怒”的情绪对于人类“静思”的情绪则又将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土”可以生“金”,“火”又可以生“土”,所以,在人类“静思”情绪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忧虑”的认识,而在人类“喜悦”情绪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静思”的认识。因此,结合“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感到心情平静的时候,实际上这种“静思”所体现的就是我们“喜悦”的情绪,而由于人类“喜悦”的情绪对于“忧虑”的情绪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又受到“恐惧”情绪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恐惧”情绪对于“喜悦”情绪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恐惧”情绪来对“喜悦”加以制约。

记忆与回想

那么,在对人类的情绪加以讨论之后,由于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情绪的“五行”系统是由恐惧、喜悦、愤怒、忧虑和静思五个要素来共同组成的,所以,当这五个要素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根据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则必定会形成一个相对于人类情绪“五行”要素的“炁”,而这个“炁”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类记忆。

人类的记忆对于人类而言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于人类的回想能力具有决定作用。而由于人类的回想能力事实上就是人类情绪的“五行”要素相对于人类的记忆体现出来以后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根据人类的记忆与回想能力间的关系,我们则可以发现人类的记忆对于人类回想能力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导致人类可以根据一个抽象的概念准确、清晰地回想到相应的事物或者根据一个事物准确、清晰地回想到一个抽象概念,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概念准确地回想到相应的个人或当我们看到某个人时,我们又能够根据这个人回想到其对应的名字一样。而另一方面则是导致人类无法根据一个概念准确、清晰地回想到相应的事物或者根据一个事物无法准确、清晰地回想到一个概念。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提到“苹果”的时候,根据“苹果”这个概念我们无法回想到对应的事物或当我们看到苹果时,我们又无法准确地回想出这个水果的名称一样。

事实上,当人类无法根据一个概念准确、清晰地回想到对应的事物或根据一个事物无法准确、清晰地回想到一个概念时,我们通常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失忆”。一般来说,“失忆”现象又分别包含了“逆行性失忆”和“顺行性失忆”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中,“逆行性失忆”是指一个人丧失了对事故发生之前事件的记忆,如在遭遇到车祸后,伤者无法回忆起自己在车祸前所做的事情等等。最具戏剧性的“逆行性失忆”可以使人忘记自己是谁,住在那里,但这并不常见。普遍的情况是,人们往往只遗忘了事故之前10分钟左右发生的事件,从而在表面看来,记忆似乎存在一个“置位”时间,以至于最近发生的事件往往是最容易遗忘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类的“逆行性失忆”呢?其实,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人类的记忆和回想能力,也就是说由于人类的记忆是人类情绪的“五行”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的回想能力又是相对于人类的记忆来体现的,所以,当人类因为某个事件产生过于强烈的情绪时,由于这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将导致人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产生的其他情绪变得相对模糊,从而使人类无法根据这一时间段内的其他情绪来形成清晰的记忆,因此,当人类相对于这种模糊的记忆来体现回想能力时,则必然无法准确、清晰地回想到对应的事物,而这也就导致了“逆行性失忆”现象的发生。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在车祸发生以后,伤者之所以无法回忆起自己在车祸前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由于车祸导致了伤者形成了过于强烈的“恐惧”情绪,而这种过于强烈的“恐惧”情绪又导致了伤者在这一时间段内所产生的其他情绪变得相对模糊,从而使伤者无法根据这些变得相对模糊的情绪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记忆,并相对于这种记忆来准确地回想到车祸以前的其他事件一样。

那么,如果说“逆行性失忆”是指一个人丧失了对于事故发生之前事件的记忆,“顺行性失忆”则是指一个人无法回忆起事故发生后的事情,如长期饮酒者在“科尔萨科夫综合症”中所表现出的记不起当天见过的人或前一天发生的事等等。然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类的“顺行性失忆”呢?其实,导致人类“顺行性失忆”的根本原因和“逆行性失忆”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在“逆行性失忆”中人类由于产生了某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导致了人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产生的其他情绪变得相对模糊了,而在“顺行性失忆”中却是由于人类所产生的情绪本身就是非常模糊的。那么,由于在“顺行性失忆”中人类所产生的情绪本身就是非常模糊的,所以,根据人类情绪的“五行”要素与人类记忆间的关系,显然人类则无法通过这些模糊的情绪来形成清晰的记忆,同时也不可能相对于这种记忆来准确地回想到对应的事物,而这也就导致了“顺行性失忆”现象的发生。举例来说,这就如同长期饮酒者之所以会在“科尔萨科夫综合症”中表现出记不起当天见过的人,实际上就是由于长期饮酒者在酒精的麻醉作用下对于一般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情绪都非常模糊,所以,当他通过这些模糊的情绪来形成记忆,并相对于这种记忆来体现回想能力时,显然则无法准确、清晰地回想到对应的事物,从而也就导致了“顺行性失忆”现象的发生。

其实,人类的记忆除了对于人类的回想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外,由于人类情绪的“五行”要素是相对于人类的记忆来体现的,所以,人类的记忆对于人类情绪“五行”要素的相对体现也同样具有决定作用。而同时又由于在人类特性的“五行”系统中人类情绪的属性为“木”,人类意识的属性为“金”,人类生理反应的属性为“火”,人类知觉的属性为“水”,人类自我的属性为“土”,所以,基于人类记忆在人类情绪中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人类的记忆对于人类的自我、知觉、生理反应和意识也可以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举例来说,这就如同一个朋友来拜访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已经不记得对方是谁了,在知觉上我们则无法确定对方是我们喜欢的还是反感的人一样。

那么,既然人类的记忆对于人类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人类的记忆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事实上,根据人类情绪的“五行”要素与人类记忆间的关系,由于人类的记忆是人类情绪的“五行”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人类的记忆具有决定作用的则是人类情绪“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1972年由克雷克和洛克哈特在一项研究中所发现的,当三组被调查者分别按照单词的大小写、语音和语意来观察单词时,处于视觉条件下的被调查者平均会记住15%的单词,处于听觉条件下的被调查者平均会记住35%的单词,而处于语意条件下的被调查者却平均会记住70%的单词一样。为什么处于不同条件下的被调查者会在记忆上存在着如此显著的差别呢?显然,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情绪的问题。也就是说当被调查者在不同的条件下来观察单词时,相对于单词所产生情绪是不同的。其中,当被调查者在视觉条件下来观察单词时,由于被调查者相对于视觉条件下的单词所产生的情绪比较单一,所以,根据这种单一的情绪被调查者所形成的记忆则非常容易混淆,显得不够清晰。而当被调查者在听觉条件下来观察单词时,虽然被调查者相对于听觉条件下的单词所产生的情绪会稍微有所区别,但由于这种区别仍然不够明显,所以,根据这种区别不明显的情绪被调查者所形成的记忆则仍然不够鲜明。而只有当被调查者在语意条件下来观察单词时,由于单词的语意各有不同,被调查者相对于每个单词都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当被调查者根据这些区别鲜明的情绪来形成记忆时,被调查者的记忆才会显得更加清晰、明确,实际上所体现出的也就是人类情绪“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人类记忆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除了人类情绪“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人类的记忆产生影响外,由于在人类特性的“五行”系统中,人类的情绪属性为“木”,人类的意识属性为“金”,人类的生理反应属性为“火”,人类的知觉属性为“水”,人类的自我属性为“土”,所以,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人类的意识、生理反应、知觉、自我对于人类的记忆也同样可以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举例来说,这就如同1932年由卡迈克尔﹑霍根和沃尔特斯在一项关于语言对于人类记忆的研究报告中所表明的,当他们在实验中让两个参加实验的小组分别一边观察展示图片,一边倾听关于它们的口头描述时,由于这两个小组所听到的描述各不相同——例如,一个小组的一张刺激图形可能被描述为“窗户上的窗帘”,而相同的图形在另一组则可能被描述为“矩形中的菱形”。因此,当被调查者根据要求回忆自己所看到的形状时,他们所回忆出的图形则更接近于口头的描述,而不是原始的刺激图形一样。那么,为什么被调查者所回忆出的图形更接近于口头的描述呢?其实,在这里就是基于被调查者对于描述者的信任,由于被调查者是根据描述者的描述来产生对于刺激图形的知觉的,所以,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当被调查者根据不同的知觉来形成情绪和记忆时,彼此之间所呈现出来的记忆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人类知觉对于记忆的影响。

那么,既然人类的意识、生理反应、知觉和自我对于人类的记忆都可以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而人类的记忆对于人类又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又应该如何来把握人类的记忆呢?事实上,由于在所有影响人类记忆的要素中,除了人类情绪“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外,其他要素对于人类记忆的影响都是不具有决定性的,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虽然人类的知觉可以对人类的记忆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却只代表了记忆内容的变化,而不代表记忆本身的清晰与否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则仅需要注重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可以通过人类情绪“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对人类的记忆加以调整。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背诵单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赋予单词更多的情绪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一样。而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在“六气”系统中人类的“气”和“自我”与其他要素间的关系,由于当人类的“气”和“自我”保持健康平衡的时候,这种健康平衡也将导致其他要素的健康,所以,通过对于人类的“气”和“自我”的修炼,在保证了人类“气”和“自我”的健康平衡基础上,我们不仅可以保证人类记忆的健康,而且还会避免人类的记忆受到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

人类的思考与判断

事实上,除了人类的意识和情绪可以演变成为一个“五行”系统外,由于人类自我的演变也是人类个体相对于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在人类自我上的作用体现,其中以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为参照系,首先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在人类的自我上体现为“否定人类自我的”,然后人类个体相对于这种“否定人类自我的”则体现为“否定否定人类自我的”,而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相对于“否定否定人类自我的”又会体现为“否定人类自我所否定的”,并在人类个体相对于这种“否定人类自我所否定的”体现为“人类自我所否定的”后,最终,人类的自我相对于“人类自我所否定的”才会体现为“人类自我所肯定的”。从而,通过“否定自我的”、“否定否定自我的”、“否定自我所否定的”、“自我所否定的”和“自我所肯定的”来共同形成了一个代表人类自我的“五行”系统。所以,当人类自我“五行”系统中的五个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根据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则必然会产生一个相对于人类自我“五行”要素的“炁”,而这个“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类“思考”。

人类的思考对于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由于人类自我的“五行”要素是相对于人类的思考来体现的,而人类自我的“五行”要素在相对于人类的思考体现出来后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形成了人类的判断,所以,人类的思考不仅对于人类自我“五行”要素的相对体现具有决定的作用,而且对于人类的判断也同样具有决定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之所以能够根据同事的一句“你太有本事了”而判断出对方的用意是赞美或讽刺,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首先是通过这句话的字面含义、语言环境、语气等诸多因素来形成的思考,并相对于这种思考来体现出的判断一样。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由于在人类特性的“五行”系统中人类的自我属性为“土”,人类的知觉属性为“水”,人类的生理反应属性为“火”,人类的意识属性为“金”,人类的情绪属性为“木”,所以,基于人类的思考在人类自我中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人类的思考对于人类的知觉、生理反应、意识和情绪也将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判断出同事的话语是赞美或讽刺的时候,我们的生理反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我们的思考对于生理反应的影响作用一样。

那么,既然人类的思考对于人类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人类的思考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而哪些因素又可以对人类的思考产生影响呢?事实上,由于人类的思考是人类自我“五行”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人类的思考具有决定作用的则是人类自我“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在招聘的过程中当我们无法确定应聘者是否符合我们需要时之所以会难以作出判断,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在无法确定对方相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是属于人类自我“五行”系统中的哪一个要素的情况下,则无法进行思考一样。而除了人类自我“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外,由于在人类特性的“五行”系统中,人类自我的属性为“土”,人类情绪的属性为“木”,人类意识的属性为“金”,人类生理反应的属性为“火”,人类知觉的属性为“水”,所以,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人类的情绪、意识、生理反应和知觉对于人类的思考也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举例来说,这就如同一个原本非常精明的商人之所以会在盛怒的情况下会作出错误的商业判断,实际上就是由于他的情绪对于他的思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作用一样。

然而,如果说人类的情绪、意识、知觉和生理反应对于人类的思考也都能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来把握人类的思考呢?事实上,由于在所有影响人类思考的因素中,除了人类自我“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外,其他因素对于人类思考的影响都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愤怒”的情绪虽然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思考,但却无法使我们丧失思考的能力一样。因此,在这里我们则需要注重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通过人类自我“五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对人类的思考加以调整。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能在观察对方缺点的同时,还看一下对方的优点,思考自然就会变得更加全面一样。而一方面则是根据在“六气”系统中人类的“气”与其他要素间的关系,由于当人类的“气”保持健康平衡的时候,这种健康平衡也将导致其他要素的健康,所以,通过对于人类“气”的修炼,在保证了人类“气”的健康平衡基础上,我们不仅可以保证人类思考的健康,而且还会避免人类的思考受到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

人类意识间的基本关系

在结束了对于人类思考和判断的讨论后,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则是人类意识“五行”要素间的基本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人类的规律意识。人类的规律意识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水”,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水”可以克“火”而“土”又可以克“水”,所以,人类的规律意识对于人类的事物意识将具有决定的作用,而人类的时势意识对于人类的规律意识则又将具有决定的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由于喝咖啡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所以,我们才会认为咖啡具有提神的功效,而当我们失眠的时候,由于喝咖啡会导致我们无法入眠,所以,我们又会认为咖啡具有破坏睡眠的功效。那么,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喝咖啡能够使我们保持清醒或破坏睡眠,显然是由于我们的疲惫或失眠,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时势意识对于规律意识的决定作用。而我们之所以又会认为咖啡具有提神或破坏睡眠的功效,显然则是由于我们认为喝咖啡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或破坏睡眠,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规律意识对于事物意识的决定作用一样。而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水”可以生“木”,“金”又可以生“水”,所以,在人类规律意识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相对意识的认识,而在人类交感意识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规律意识的认识。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在沙漠中因为没有水而认识到“消亡意识”时,这种“消亡意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我们认为没有水会导致我们死亡的“规律意识”,而当我们由于自己这样没有计划地寻找水源而认识到“变革意识”时,这种“变革意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又是我们认为应该有计划地寻找水源才是更合宜的“交感意识”一样。因此,结合“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人类形成了对于相对意识的认识时,这种对于相对意识的认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人类规律意识的作用结果,而由于人类的规律意识对于人类的事物意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又受到时势意识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人类的认识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时势意识对于规律意识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时势意识来对于人类的规律意识加以制约。

其次是人类的事物意识。人类的事物意识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火”,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火”可以克“金”,而“水”又可以克“火”,所以,人类的事物意识对于人类的交感意识将具有决定的作用,而人类的规律意识对于人类的事物意识则又将具有决定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认为爱情具有让人快乐的功效时,我们就会觉得用爱情来抚慰悲伤是合宜的,而当我们认为爱情具有让人成长的功效时,我们又会觉得用爱情来帮助我们成长是合宜的。那么,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会认为用爱情来抚慰悲伤或帮助我们成长是合宜的,显然是由于我们认为爱情具有抚慰悲伤或帮助我们成长的功效,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人类的事物意识对于交感意识的决定作用一样。而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火”可以生“土”,“木”又可以生“火”,所以,在人类事物意识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时势意识的认识,而在人类相对意识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事物意识的认识。举例来说,这就如同一个素食主义者在没有其他食物的情况下,因为不得不选择吃肉而认识到“变通意识”时,这种“变通意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他认为在特殊的情况下肉类仍然具有作为食物的功效的“事物意识”,而当他在吃肉的过程中因为肉已经产生了“异味”而认识到“功效意识”时,这种“功效意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又是他认为具有“异味”的肉是已经“坏了”的“相对意识”一样。因此,结合“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人类形成了对于时势意识的认识时,这种对于时势意识的认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人类的事物意识,而由于人类的事物意识对于人类的交感意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又受到人类规律意识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人类的这种认识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的规律意识对于事物意识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规律意识来对人类的事物意识加以制约。

再次是人类的相对意识。人类的相对意识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木”,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木”可以克“土”,而“金”又可以克“木”,所以,人类的相对意识对于人类的时势意识将具有决定的作用,而人类的交感意识对于人类的相对意识则又将具有决定作用。举例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由于认为专心听讲才是合宜的,所以,我们才会认为自己胡思乱想是不对的,并因此而认识到自己“走神”了。那么,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自己胡思乱想是不对的,显然是由于我们认为专心听讲才是合宜的,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人类交感意识对于相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我们之所以又会认为自己“走神”了,显然则是由于我们认为胡思乱想是不对的,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人类相对意识对于时势意识的决定作用一样。而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木”可以生“火”,“水”又可以生“木”,所以,在人类相对意识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事物意识的认识,而在人类规律意识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相对意识的认识。因此,结合“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原理,我们则会发现,当人类形成了对于事物意识的认识时,这种对于事物意识的认识实际上所体现的就是人类的相对意识,而由于人类的相对意识对于人类的时势意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又受到交感意识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人类的这种认识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的交感意识对于相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交感意识来对人类的相对意识加以制约。

接下来是人类的交感意识。人类的交感意识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金”可以克“木”,而“火”又可以克“金”,所以,人类的交感意识对于人类的相对意识将具有决定的作用,而人类的事物意识对于人类的交感意识则又将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金”可以生“水”,“土”又可以生“金”,所以,在人类交感意识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规律意识的认识,而在人类时势意识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交感意识的认识。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由于非常疲倦而不想出门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我们出去玩,我们就会认识到“背离意识”,而这种“背离意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就是我们“非常疲倦”的“时势意识”一样。因此,结合“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规律意识时,这种对于规律意识的认识实际上所体现的就是人类的交感意识,而由于人类的交感意识对于人类的相对意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又受到人类事物意识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人类的这种认识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事物意识对于人类交感意识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事物意识来对人类的交感意识加以制约。

最后是人类的时势意识。人类的时势意识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属性为“土”,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由于“土”可以克“水”,而“木”又可以克“土”,所以,人类的时势意识对于人类的规律意识将具有决定的作用,而人类的相对意识对于人类的时势意识则又将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由于“土”可以生“金”,“火”又可以生“土”,所以,在人类时势意识的基础上则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交感意识的认识,而在人类事物意识的基础上则又将导致人类形成对于时势意识的认识。因此,结合“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原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认识到人类的交感意识时,这种对于人类交感意识的认识实际所体现的就是人类的时势意识,而由于人类的时势意识对于人类的规律意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同时又受到人类相对意识的制约,所以,此时如果我们要对人类的这种认识加以调整,则需要根据人类的相对意识对于人类时势意识的决定作用,通过调整人类的相对意识来对人类的时势意识加以制约。

五行乘侮与子母相及

然而,如果说“五行生克”是人类意识“五行”要素间的基本关系,那么,这种基本的关系又是否存在着被破坏的可能呢?事实上,由于人类的意识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是由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共同来构成的,而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间又并不总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有时可能这种意识多些在我们整体意识中占有主要地位,而有时又可能那种意识多些在我们整体意识中占有主要地位,所以,随着这种或者那种意识的增强,每每将导致在我们整体意识系统中其他几种意识比重的改变,从而破坏人类意识“五行”要素间正常的制约关系。因此,在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较为反常的现象,而我们则将这种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在“生克”的过程中由于正常的制约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的反常现象,称之为“五行乘侮”和“子母相及”。

“五行乘侮”是指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在“相克”的过程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其中包括了“五行相侮”和“五行相乘”。首先,我们来讨论“五行相侮”。什么是“五行相侮”呢?“侮”在这里就是恃强凌弱的意思。“相侮”即是“五行”间“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五行相侮”现象实际上就是在人类“五行”要素的制约关系中,由于被制约的一方在我们的整体意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大于制约的一方,从而导致了制约方不能有效对被制约方进行制约,以至于被制约方反而对制约方产生了制约作用的现象。“相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负“克”者。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克”者衰弱而反侮之。举例来说,这就如同一般吸烟的人明明知道吸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但却仍然会认为吸烟是合宜的,而如果你要问他为什么吸烟时,往往得到的答案就是吸烟可以用来提神或者打发时间一样。那么,在这里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就是“事物意识”,认为吸烟是合宜的就是“交感意识”,“事物意识”属性为“火”,“交感意识”属性为“金”,“火”本应克“金”,从而使吸烟者认识到吸烟是不合宜的,但由于吸烟者原有的“交感意识”在整体意识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以至于原有的“事物意识”不仅不能对交感意识加以制约,反而会使原有的“交感意识”根据“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的原理促使吸烟者产生诸如吸烟具有提神功效的新“事物意识”,从而导致对原有“事物意识”的制约。那么,这种“火”本应克“金”,但由于“金”过于强盛,“火”不能克,反而被“金”所侮的现象,就是“金”亢侮“火”。

“乘”,即是乘虚侵袭的意思。“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以至于使“五行”要素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的协调。“五行相乘”现象实际上是根据“五行”要素间的“生克”关系,由于制约的一方在我们的整体意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大于被制约的一方,以至于被制约的一方被过度制约,从而导致了被制约方不能在我们的整体意识中发挥正常作用,破坏了我们原有的意识系统中各要素间正常“生克”关系的现象。那么,虽然“相乘”也是“五行”间的“相克”现象,但是,由于“相克”是“五行”间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而“相乘”则是“五行”间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所以,“相乘”与“相克”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本身不足,“克”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克”者亢极不受制约,恃其强而袭其“被克”者。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很多酒徒在大醉一场后往往会发誓改掉自己饮酒的习惯,但当他再次遇到好酒时,又会忘了自己戒酒的誓言一样。那么,在这里酒徒认识到自己应当戒酒是“变革意识”,而他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自己应该戒酒实际上就是由于他认识到了饮酒伤身是不合宜的属于“交感意识”,“交感意识”的属性为“金”,“变革认识”的属性为“水”,“金”本应生“水”,从而使他在“交感意识”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是应该戒酒的,但当他遇到了好酒之后,由于好酒会使酒徒产生强烈的“事物意识”,“事物意识”的属性为“火”,“火”克“金”过及,将导致酒徒产生比原有的“交感意识”更加强盛的全新的“交感意识”,从而使原有的“交感意识”难以发挥作用,并最终导致酒徒无法在原有的“交感意识”的基础上来形成对于要戒酒的“变革意识”的认识。那么,这种由于“火”的强盛,而导致对于“金”的制约太多,使“金”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的现象,就是“火”亢乘“金”。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⑵事实上,在我们的整体意识中,如果由于某种意识所占的比重过高或者过低而破坏了我们意识系统的整体平衡时,“相侮”和“相乘”现象往往会同时发生。当某种意识在我们的整体意识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时,由于相对而言这种意识不仅大于自己制约的一方,同时还大于制约自己的一方,所以,对制约自己的一方则“相侮”——“侮所不胜”,对自己制约的一方则“相乘”——“制己所胜”。而当某种意识在我们整体意识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时,由于相对而言这种意识不仅弱于自己制约的一方,同时还弱于制约自己的一方,所以,制约自己的一方则“乘己”——“己所不胜侮而乘之”,自己制约的一方则“侮己”——“己所胜轻而侮之”。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由于喜欢某个女孩子而认为这个女孩子是我们一切快乐的源泉时,往往就会对这个女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并且还会认为只要和她在一起就会永远幸福快乐一样。那么,在这里我们对于女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实际上就是因为当我们认为这个女孩子是我们一切快乐的源泉时,这种“事物意识”的过于强盛促使了我们认为女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非常合宜的,从而导致了“火”亢乘“金”现象的发生。而当我们认为只要和这个女孩子在一起就会永远快乐幸福时,实际上就是由于这种过于强盛的“事物意识”通过整个“五行”系统间的制约关系,使我们产生了这个女孩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的“规律意识”,从而促使了这个女孩子可能会让我们自卑、难堪、紧张的原有的“规律意识”难以发挥作用,导致了“火”亢侮“水”现象的发生。

那么,在讨论了“五行乘侮”之后,我们再来研究“子母相及”。什么是“子母相及”呢?“及”在这里就是犯的意思,“子母相及”就是“子母相犯”,而所谓的“子母”则是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进行的一种形象上的称呼,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例如,“金”生“水”,则“金”为“水”母,“水”为“金”子等等。

“子母相及”总共包括了“子及母”和“母及子”两种情况,其中所谓的“子及母”就是指在人类的整体意识系统中,由于“被生者”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反而对其“生者”产生了制约作用的现象。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固执地认为保守的经营策略才有利于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时,则不会认识到当下采取灵活开放的经营策略才是更合宜的一样。而在这里我们认为保守的经营策略可以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属于“规律意识”,认为采取灵活开放的经营策略才是更合宜的属于“交感意识”,“规律意识”的属性为“水”,“交感意识”的属性为“金”,“金”本应生“水”,但在这里由于“规律意识”过于强盛,所以,根据“五行相克”中“水”可以克“火”,“火”又可以克“金”的原理,“规律意识”反而会对我们的“交感意识”加以了制约,从而使我们无法认识到当下应该采取灵活开放的经营策略才是更合宜的,那么,这也就导致了“水”亢及“金”现象的发生。

所谓的“母及子”就是指在人类的整体意识系统中,由于“生者”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从而导致了对于“被生者”的正常作用加以制约的现象。举例来说,这就如同一个使用药物来减肥的人,本来在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是应该停止用药的,但由于她过于相信这种药物的减肥功效,所以,最终还是会继续使用一样。而在这里她减肥的效果不明显是“时势意识”,“时势意识”的属性为“土”,“土”可以生“金”使她认识到“背离意识”,从而拒绝用药,但由于她过于相信这种药物的减肥功效,属于“事物意识”过于强盛,所以,根据“火”可以克“金”,“金”可以克“木”,“木”又可以克“土”的原理,“事物意识”将对“时势意识”产生制约作用,从而使他无法在原有的“时势意识”的基础上来形成“背离意识”,那么,这也就导致了“火”亢及“土”现象的发生。

六步轮转与司天在泉

然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类意识“五行”要素间的此消彼涨,并促使了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出现“五行乘侮”和“子母相及”等反常的现象呢?事实上,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人类的基本意识活动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在人类的整体意识系统中,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来体现的,并根据这种相对体现的作用结果而形成了人类的自我需求,但当人类相对于自我需求而认识到某种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时,由于这种人类所认识到的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相对于人类的整体意识会体现为人类所认识到的某种具体的意识,而人类的整体意识相对于这种人类所认识到的具体意识又会体现为人类的自我需求,并在人类所认识到的这种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体现出来后,形成了一个以人类的整体意识为“太阴”,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为“太阳”,人类的自我需求为“少阳”,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相对体现为“少阴”的“四相”系统[如图14],所以,根据这个“四相”系统中“少阴”对于“少阳”的实际体现所具有的决定作用,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与人类的自我需求间就会产生相互的作用,从而通过人类的意识活动则可以导致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出现“五行乘侮”和“子母相及”等反常的现象。

图14

那么,既然通过人类的意识活动可以导致人类“五行”要素间的此消彼涨,人类的意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就若干个问题来加以研究,而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则是人类所认识到的这些具体意识的特点。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首要特点就是,虽然在人类的基本意识活动中,人类的自我需求属于一个“五行”系统,但由于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是人类所认识到的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又相对于人类整体意识的体现,所以,在人类的基本意识活动中,人类所认识到的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的作用除了能够相对于人类的整体意识而体现为人类所认识到的变革意识、契合意识、功效意识、名类意识、喜好意识、消亡意识、背离意识、合宜意识和处境意识、变通意识外,同时还能够体现为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人类的基本意识活动中,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则属于一个“六气”系统。

而其次,由于人类的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表象,它并不可能与其他的客观表象一样在人类没有形成认识之前就先有一个实际的形成过程和实际的体现过程,然后才有一个实际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本身对于人类的认识而言就是实际的形成过程,所以,就人类的认识而言,它的实际形成过程实际上所遵循的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那么,既然人类认识的实际形成过程所遵循的是“五行相生”的原理,我们知道,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属于一个“六气”系统,在“六气”系统中,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在这里只要我们将“炁”与“五行”要素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就会发现,由于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中,人类所认识到的“五行”要素是相对于人类所认识到的“炁”来体现的,在人类所认识到的“炁”没有体现出来的情况下,人类所认识的“五行”要素也不可能体现出来,所以,就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而言,在实际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形成的则必然是对于“炁”的认识,然后才可能形成对于其他“五行”要素的认识。而同时,又由于当人类所认识到的“五行”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炁”来体现时,在人类所认识到的“五行”系统中,“土”作为“五行”之“阴”又是相对于其他“四相”而言的,在没有形成对于“土”的认识之前,也不可能形成对于其他“四相”的认识,所以,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中,我们则可以确定人类除了首先可以形成对于“炁”的认识之外,其次形成的则是对于“五行”之“阴”——“土”的认识。

那么,既然人类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炁”的认识,其次形成的是对于“土”的认识,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土”生“金”,而“金”又生“水”,“水”生“木”,而“木”又生“火”,在“六气”系统中,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又是否是炁——土——金——水——木——火呢?实际上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人类所认识到的“炁”的属性问题,也就是说虽然人类所认识到的“炁”是相对于人类所认识到的“五行”要素来讲的,但由于作为一种宏观的整体认识,就“五行”属性而言,它应该仍然属于一种对于“事物意识”的认识,属性应该仍然为“火”,所以,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系统中,我们首先则需要对于属性“火”加以进一步的划分,其中,由于“炁”是人类所认识到的这个“六气”系统之“阴”,人类所认识到的“五行”要素是相对于“炁”来体现的,没有这个“炁”,也就没有所谓“五行”要素中的“火”,所以,根据这种从属关系我们则可以将“炁”称之为“君火”,将“五行”要素中的“火”称之为“相火”,从而通过“君”与“相”之间的从属关系来表示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通过“火”来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那么,在明确了人类所认识到的“炁”的属性之后,我们再来看人类所认识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中是不可能遵循炁——土——金——水——木——火的过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既然在“六气”系统中的“火”分为“君火”和“相火”,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当“木”生“火”的时候,首先一定形成的是“君火”,其次才能够形成“相火”,而在“君火”之后,如果不能形成对于“土”认识,则不足以形成对于其他“四相”的认识,也就不能形成对于“相火”的认识,所以,在这里原本应该在“君火”之后而形成的“相火”,则需要在“土”之后体现出来,而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也就不可能在“土”之后生“金”,所遵循的应该是一个君火——土气——相火——金气——水气——木气的过程。

那么,如果说在“六气”系统中,对于人类意识的实际认识过程所遵循的是君火——土气——相火——金气——水气——木气的顺序,这是否也就意味着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相对体现也需要遵循这个过程呢?实际上,在这里由于人类的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表象在形成认识以前是不存在一个实际的形成过程和体现过程的,所以,一旦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来体现时,这种相对而体现出来的对于人类意识的认识则也需要在具足“三才”的情况下才能够形成,而这也就决定了当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来体现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能够按照其实际的形成过程来体现,而只可能以前两种认识为基础才能相对地体现出第三种认识。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相对于人类所认识到的自我需求而体现出对于“相火”的认识时,这种对于“相火”认识的体现则需要以“君火”和“土气”为基础,虽然“君火”和“土气”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言却并不能够体现出来一样。而与此同时,既然人类的认识需要在“三才”具足的情况下才能够相对地体现出来,我们知道人类所认识的意识是一个“六气”系统,当我们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体现出某种认识的时候,如果说这种认识是我们在实际形成过程中的第三种认识,显然,根据“六气”系统的实际形成过程,在相对体现出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将体现出另一种认识。这就如同当我们体现出对于“相火”的认识时,根据相火——金气——水气——木气的形成过程,显然,在“金气”和“水气”的基础上,我们还将体现出对于“木气”的认识一样。所以,虽然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中,人类可以相继形成六种认识,但在相对于人类自我需求的体现过程中,人类则只可能前后体现出两种认识,其中一种是人类当前所体现出的具有主导作用的认识,我们称之为“司天”,而另一种则是人类在当前认识的基础上,将要体现出的具有主导作用的认识,我们称之为“在泉”。

最终,在明确了“司天”、“在泉”之后,结合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司天”永远是处于第三位的认识,而“在泉”则永远都是处于最后的认识,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司天”称之为“三之气”,将“在泉”称之为“终之气”,根据“司天”和“在泉”我们则可以确定其他四种认识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从而通过“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和“终之气”的变化来明确“司天”和“在泉”的形成过程,而我们也就将这种相对于特定的“司天”和“在泉”的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称之为“六步轮转”。

天干与地支

在明确了“司天”、“在泉”和“六步轮转”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则是“天干”和“地支”。什么是“天干”和“地支”呢?所谓的“天干”和“地支”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于“五行”要素和“六气”要素的进一步细分。我们知道,从人类意识的角度来讲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可以细分成为喜好意识、消亡意识、功效意识、名类意识、处境意识、变通意识、背离意识、合宜意识和契合意识、变革意识等十种更加具体的意识,而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来讲人类意识的“六气”要素则可以细分成为喜好认识、消亡认识、功效认识、名类认识、处境认识、变通认识、背离认识、合宜认识、契合认识、变革认识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十二种具体的意识。那么,由于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无论是人类的自我需求还是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都是这种经过细分了以后的更加具体的意识,所以,如果我们要正确地了解人类的意识活动,则必须要对“天干”和“地支”来加以研究。

而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来讨论的则是“天干”。“天干”又名为“十天干”,实际上所代表的就是人类已经细分了的十种更加微观更加具体的意识,其中由于包括了喜好意识、消亡意识、功效意识、名类意识、处境意识、变通意识、背离意识、合宜意识和规律意识、变革意识等十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这十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我们则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加以表示,并将它们统称为“十天干”。

那么,既然我们用“十天干”来表示人类这十种更加微观更加具体的意识,其中每个部分又代表了人类的哪一种微观意识,它们的“阴阳”属性又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们则需要结合人类意识活动中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来加以讨论。事实上,由于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人类的自我需求作为一个整体是相对于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来体现的,而人类的认识过程又需要遵循“五行相生”的原理,所以,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也同样需要遵循“五行相生”的原理。而同时,又由于在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中,人类的时势意识作为“五行”之“阴”是相对于其他“四相”而言的,在人类没有体现出时势意识的情况下,人类并不可能首先体现出其他的“四相”,所以,在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中人类首先所体现出的就是时势意识,然后才可能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体现出其他“四相”。

那么,如果说在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中,人类首先体现出的是时势意识,然后才根据“五行相成”的原理,体现出其他“四相”,我们知道在人类的自我需求中人类的时势意识和其他的“四相”实际上已经各自细分成为了两种更加微观更加具体的意识,而对于这两种更加微观更加具体的意识人类是不可能同时体现出来的。既然人类不可能同时体现出来,在“十天干”中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十天干”的“阴阳”属性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在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中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已经各自细分成为了两种不同的微观意识,而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微观意识人类也并不可能同时体现出来,但由于我们已经确定了在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中最先体现出的是时势意识,而在时势意识中处境意识又是先于变通意识形成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确定“十天干”的“阴阳”属性并结合“五行相生”的原理,我们则同样可以确定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举例来说,这就如同当我们确定了在人类的自我需求中处境意识为“阳”,变通意识为“阴”,背离意识为“阳”,合宜意识为“阴”后,如果我们首先体现出的是处境意识,那么,根据“阴”与“阳”之间的相对性并结合“五行相生”的原理,我们则可以确定相对于作为“阳”的处境意识人类又可以体现出作为“阴”的合宜意识一样。

图15

那么,既然“十天干”的“阴阳”属性对于我们确定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十天干”的“阴阳”属性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在这里只要我们将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与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在人类意识的“五行”系统中人类的时势意识为“阴”,其他的“四相”为“阳”,但由于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人类的自我需求是人类的整体意识相对于人类所认识到的某种具体意识的体现,在整个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为“少阳”,所以,根据“少阳”与“太阴”之间的相对性,处于“少阳”中的人类意识的“五行”要素则需要进行“阴阳”属性的转换,从而决定了在人类的自我需求中人类的时势意识属性为“阳”,其他的“四相”属性为“阴”。而同时,再根据“阴”与“阳”之间的相对性并结合在“四相”系统中“太阴”、“太阳”与“少阴”、“少阳”之间的相对性,我们则又可以发现,当人类的时势意识细分为处境意识和变通意识以后,由于处境意识和变通意识处于“阳”中,也需要进行“阴阳”属性的转换,所以,原本应该为“阴”的处境意识和原本应该为“阳”的变通意识在人类所认识到的自我需求中则变成了处境意识为“阳”,变通意识为“阴”。同时,当人类的交感意识和相对意识细分成为背离意识、合宜意识和喜好意识、消亡意识以后,由于在“四相”系统中的“少阴”和“少阳”相对于“太阴”、“太阳”也同样要进行“阴阳”属性的转换,所以,原本应该为“阴”的背离意识与喜好意识和原本应该为“阳”的合宜意识与消亡意识在人类所认识到的自我需求中则变成了背离意识和喜好意识为“阳”,合宜意识和消亡意识为“阴”。从而,最终决定了在人类的自我需求中人类的处境意识为“阴”,变通意识为“阳”,背离意识为“阳”,合宜意识为“阴”,变革意识为“阴”,契合意识为“阳”,喜好意识为“阳”,消亡意识为“阴”,名类意识为“阴”,功效意识为“阳”[如图15]。因此,根据这种“阴阳”属性并结合人类最先体现出的处境意识,我们则可以确定,在“十天干”中人类自我需求的相对体现过程就是处境意识“甲”——合宜意识“乙”——契合意识“丙”——消亡意识“丁”——功效意识“戊”——变通意识“己”——背离意识“庚”——变革意识“辛”——喜好意识“壬”——名类意识“癸”[如表1],从而在“十天干”和人类的自我需求间建立起来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

那么,在明确了“天干”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则是“地支”。“地支”又名为“十二地支”,实际上所代表的就是人类所认识到的十二种更加具体的意识,其中由于包括了喜好认识、消亡认识、功效认识、名类认识、处境认识、变通认识、背离认识、合宜认识、规律认识、变革认识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十二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这十二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我们又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加以表示,并将它们统称为“十二地支”。

那么,既然我们用“十二地支”来代表人类所认识到的十二种更加具体的意识,其中每个部分又分别代表了人类的哪一种微观意识呢?在这里我们则需要结合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和“三才成相”的原理来加以讨论。事实上,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在“六气”系统中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所遵循的是一个君火——土气——相火——金气——水气——木气——君火的顺序,但由于在“十二地支”中“君火”已经细分成为了世界观和价值观,“土气”已经细分成为了处境认识和变通认识,“相火”已经细分成为了功效认识和名类认识,“金气”已经细分成为了背离认识和合宜认识,“水气”已经细分成为了契合认识和变革认识,“木气”已经细分成为了喜好认识和消亡认识,所以,当我们在“十二地支”中来讨论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时,显然这个过程就会有所改变。那么,既然这个过程会有所改变,我们知道在人类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人类首先是根据“否定自我意识的”形成了世界观,然后才根据“否定否定自我意识的”形成了价值观,在“十二地支”中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又是否是世界观——价值观——处境认识——变通认识——名类认识——功效认识——背离认识——合宜认识——变革认识——契合认识——喜好认识——消亡认识呢?其实,在这里我们则需要注意,由于人类的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表象在形成认识以前是不存在一个实际的形成过程和体现过程的,所以,一旦人类认识经过了细分,则只有在具足“三才”的情况下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对于“十二地支”中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我们则还需要结合“三才成相”的原理来进行讨论。

事实上,根据“三才成相”的原理,由于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土气”是相对于“君火”来体现的,而在“君火”之中最先形成的又是世界观,所以,根据“君火”与“土气”之间所形成的“四相”系统中世界观——价值观——处境认识——变通认识的演变过程,我们则可以发现在世界观之后,人类形成的是变通认识。而当人类形成了变通认识以后,由于“相火”又是相对于“土气”来体现的,在“相火”和“土气”之间原本应该形成一个以处境认识为“太阴”,变通认识为“太阳”,名类认识为“少阳”,功效认识为“少阴”的“四相”系统,但由于在这里我们形成的是变通认识,如果以变通认识为“太阴”,处境认识则为“太阳”,功效认识则为“少阳”,名类认识则为“少阴”,所以,根据变通认识——处境认识——功效认识——名类认识的演变过程,我们则可以发现在变通认识之后,人类形成的是名类认识。并在人类形成了名类认识以后,由于“金气”是相对于“相火”来体现的,在“相火”和“金气”所形成的“四相”系统中,名类认识为“太阴”,功效认识为“太阳”,背离认识为“少阳”,合宜认识为“少阴”,所以,根据名类认识——功效认识——背离认识——合宜认识的演变过程,我们则可以发现在名类认识之后,人类形成的是合宜认识。而在人类形成了合宜认识以后,由于“水气”是相对于“金气”来体现的,同时又由于在“水气”、“相火”、“金气”、“木气”所组成的“四相”系统中,“金气”是“少阴”,“水气”是“太阴”,当“金气”中的合宜认识和背离认识转变为“太阴”和“太阳”以后,“水气”中变革认识和契合认识的“阴阳”属性也将发生转换,从而决定了在“金气”和“水气”所形成的“四相”系统中,合宜认识为“太阴”,背离认识为“太阳”时,变革认识为“少阳”,契合认识为“少阴”,所以,根据合宜认识——背离认识——变革认识——契合认识的演变过程,我们则可以确定在合宜认识之后,人类形成的是契合认识。并在人类形成了契合认识以后,由于“木气”是相对于“水气”来体现的,在“水气”和“木气”之间原本应该形成一个以变革认识为“太阴”,契合认识为“太阳”,喜好认识为“少阳”,消亡认识为“少阴”的“四相”系统,但由于在这里我们形成的是契合认识,当以契合认识为“太阴”时,变革认识则为“太阳”,消亡认识则为“少阳”,喜好认识则为“少阴”,所以,根据契合认识——变革认识——消亡认识——喜好认识的演变过程,我们则可以发现在契合认识之后,人类形成的是喜好认识。并在人类形成了喜好认识以后,由于“君火”是相对于“木气”来体现的,在“木气”和“君火”所形成的“四相”系统中,喜好认识为“太阴”,消亡认识为“太阳”,世界观为“少阳”,价值观为“少阴”,所以,根据喜好认识——消亡认识——世界观——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我们则可以确定在喜好认识之后,人类形成的是对于价值观的认识,从而以此类推确定在价值观之后,人类还会相继形成处境认识、功效认识、背离认识、变革认识、消亡认识,并最终确定在“十二地支”中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是世界观——变通认识——名类认识——合宜认识——契合认识——喜好认识——价值观——处境认识——功效认识——背离认识——变革认识——消亡认识。

因此,最后当我们再将“十二地支”的实际形成过程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结合起来时,我们则可以发现,在“十二地支”中,世界观为“子”,变通认识为“丑”,名类认识为“寅”,合宜认识为“卯”,契合认识为“辰”,喜好认识为“巳”,价值观为“午”,处境认识为“未”,功效认识为“申”,背离认识为“酉”,变革认识为“戌”,消亡认识为“亥”,从而在“十二地支”与人类的认识之间建立起来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阴三阳与意识盲点

在明确了“天干”、“地支”以后,结合“六步轮转”及“司天”、“在泉”我们则可以发现,当“君火”为“司天”的时候,“金气”必定“在泉”,当“土气”为“司天”的时候,“水气”必定“在泉”,当“木气”为“司天”的时候,“相火”必定“在泉”,反之亦然[如图16],从而决定了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来体现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着一个“君火”与“金气”、“土气”与“水气”、“木气”与“相火”之间互为“司天”、“在泉”的体现关系。

图16

那么,既然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相对体现存在着这三种互为“司天”、“在泉”的关系,根据“十二地支”中“君火”、“土气”、“相火”、“金气”、“水气”和“木气”所代表的十二种具体的意识,我们则可以发现,当我们以“六气”系统中的某一个要素来表示“司天”的时候,“司天”实际上则只可能是这个要素所代表的两种具体意识中的一种,这就如同当我们以“君火”为“司天”时,虽然“君火”实际上所代表的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但由于这两种具体的意识不可能同时体现出来,所以,“司天”则只可能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中的一种一样。那么,为了避免我们在未来的实际运用中发生名实不相符合的情况,所以,在这里我们则需要对人类所认识的“六气”要素重新加以命名,其中,除了“君火”和“相火”不变外,“土气”、“金气”、“水气”和“木气”我们则改为“湿土”、“燥金”、“寒水”和“风木”,从而,当我们再以“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和“风木”来表示“司天”和“在泉”时,就表示了“司天”和“在泉”实际上所体现出的仅是一种人类的微观认识。

而在明确了“司天”和“在泉”仅能代表一种人类的微观认识之后,结合“六步轮转”与“十二地支”的实际形成过程,我们则可以发现,当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体现出来时,如果世界观为“司天”,合宜认识则为“在泉”,如果合宜认识为“司天”,价值观则为“在泉”,如果价值观为“司天”,背离认识则为“在泉”,如果背离认识为“司天”,世界观则为“在泉”,如果变通认识为“司天”,契合认识则为“在泉”,如果契合认识为“司天”,处境认识则为“在泉”,如果处境认识为“司天”,变革认识则为“在泉”,如果变革认识为“司天”,变通认识则为“在泉”,如果喜好认识为“司天”,功效认识则为“在泉”,如果功效认识为“司天”,消亡认识则为“在泉”,如果消亡认识为“司天”,名类认识则为“在泉”,如果名类认识为“司天”,喜好认识则为“在泉”,从而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相对体现过程中会形成子——卯——午——酉——子、丑——辰——未——戌——丑和巳——申——亥——寅——巳三个封闭的循环系统。那么,根据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的实际形成过程,由于在这三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中,作为“燥金”的“卯”、“酉”是相对于作为“君火”的“子”、“午”来体现的,其中“君火”为“阴”,“燥金”为“阳”,作为“寒水”的“辰”、“戌”是相对于作为“湿土”的“丑”、“未”来体现的,其中“湿土”为“阴”,“寒水”为“阳”,作为“相火”的“申”、“寅”又是相对于作为“风木”的“巳”、“亥”来体现的,其中“风木”为“阴”,“相火”为“阳”,所以,在这里我们则可以根据这三种不同的“阴阳”关系,将“君火”称之为“少阴”,将“燥金”称之为“阳明”,将“湿土”称之为“太阴”,将“寒水”称之为“太阳”,将“风木”称之为“厥阴”,将“相火”称之为“少阳”,并将这三种不同的“阴阳”关系统称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实际上所代表的就是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体现出来的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其中仍然包括了十二种具体的意识。那么,由于人类的意识活动实际上就是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而体现出来后与人类的自我需求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在这里当我们将“三阴三阳”中的十二种人类意识与“十天干”中的十种人类意识结合起来时,显然,则可以概括人类的一切基本意识活动。

那么,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十天干”和“三阴三阳”来概括人类的一切基本意识活动,根据“十天干”中的十种人类意识和“十二地支”中的十二种人类意识,显然,我们非常容易就可以得出人类会形成120种基本意识活动的结论。而人类又是否真正存在着120种的基本意识活动呢?其实,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阴阳”属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在“十天干”中人类可以认识到十种具体的意识,在“三阴三阳”中人类可以体现出十二种具体的意识,但由于“三阴三阳”是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相对于人类自我需求的体现,而在人类所认识到的意识相对于人类自我需求的体现过程中,具有相同“阴阳”属性的人类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这就如同即便我们非常喜欢喝酒,但如果在不想喝的情况下被人强迫,一时之间也难以开心起来一样。而为什么我们难以高兴起来呢?这就是因为当我们不愿意和朋友去喝酒时,我们所体现出来的自我需求是“背离意识”,“背离意识”的属性为“阳”,“喜好认识”的属性亦为“阳”,由于“阳”相对于“阳”是无法体现出来,所以,“喜好认识”相对于“背离意识”则无法体现出来。

因此,在这里我们则需要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阴阳”属性结合起来,其中,由于在“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五个要素的属性为“阳”,“乙”、“丁”、“己”、“辛”、“癸”五个要素的属性为“阴”,在“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六个要素的属性为“阴”,“丑”、“卯”、“巳”、“未”、“酉”、“亥”六个要素的属性为“阳”,所以,相对于“十天干”中属性为“阳”的“甲”、“丙”、“戊”、“庚”、“壬”五个要素,“十二地支”中属性为“阴”的“子”、“寅”、“辰”、“午”、“申”、“戌”六个要素则可以体现出来,相对于“十天干”中属性为“阴”的“乙”、“丁”、“己”、“辛”、“癸”五个要素,“十二地支”中属性为“阳”的“丑”、“卯”、“巳”、“未”、“酉”、“亥”六个要素则可以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六十种人类的基本意识活动[如表3],而我们也就将这六十种人类基本的意识活动统称为“六十甲子”,并将其他六十种在相对于人类特定的自我需求无法体现出来的人类意识称之为人类意识的盲点。

抱歉,这篇文章关闭了评论功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