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一直很喜欢这句话) | 太极博弈原理官方站|紫欽天|融通百科为我所用|生活全智慧|生活智慧之书

正在阅读: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一直很喜欢这句话)

1,154

李小龙所说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拿没有方法当作有方法,拿没有限制当作有限制。拿没有方法当作有方法就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拿没有限制当作有限制就是没有规定的限制,不约束自己应该怎么打。所谓没有固定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的方法,即无法之法;所谓没有规定的限制就是没有限制的限制,即无限之限。如果把“没有方法”作为“方法”传授给人们时它就变成了无法之法;如果把“没有限制”作为“限制”来约束人们时它就变成了无限之限。因为,当你告诉人们“无法”时,其实你正在传授一种方法,那就是没有方法的方法;当你告诉人们“无限”时,其实你正在用一种限制来约束人们,那就是没有限制的限制。由于李小龙在这句话中多写了两个“有”字,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两个“有”字去掉就好理解了,那就是:“以无法为法,以无限为限”。这样就可以直接解释为:拿没有方法当作是一种方法来理解,拿没有限制当作是一种限制去认识

一: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
   
唐代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例如他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分”。既然书画同源,那么一些优秀的绘画理论自然也可以借鉴到书法中来了。
   
东坡先生有一篇关于画竹的文章,在文中说他表兄文与可画竹之前已然能够了然于胸,但我们从文与可传世的《墨竹图》中可以看出,他的画竹法技法虽然达到了十分娴熟的地步,但却只是在真实的再现自然,之所以如此,东坡先生认为是文与可能将渭滨千亩竹子蕴于胸中。而在另一位画竹高手“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一段题记中,我们则发现了与胸有成竹完全相反的声音——胸无成竹。对比他二人的作品后我们就会发现,相对于文与可的具象写实,郑板桥走得是抽象写意、追求神似的路子。虽然单就技法而言,他二人没有高下之分,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郑板桥胸无成竹的境界显然要略高于文与可胸有成竹的境界。后来,郑板桥还将自己多年画竹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把创作分为三个层次递进的阶段。“一是眼中有竹:要仔细观察,反复临摹;二是胸中有竹:即在创作之前要对画的竹了然在胸,“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三是胸无成竹:即在画竹时不为胸中之竹所束缚,能根据情感与主题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此即趣在法外。”(刘作贵《一枝一叶总关情》)
  
两位武林高手动手之前相视而立,在这一触即发的情势下,他们的内心中一定不会想着具体几招把对手击败,也更不可能想着每招具体都使用什么方法,他们这时要做得只有严阵以待,然后再因时、因事制宜。当然,在师徒或师兄弟平日里拆招时,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因为此一情形就好像是学书法的临摹练习、学习运用方法的阶段,等到了我们真正面临书法创作时,也就是武林高手真正面对对手之际,虽然心中存有万法,但已不必思考,因为心手相应法会不期而至,多虑反而会逝去先机,所以此时应该是胸无一法的。有句老话说得好,计划跟不上变化,宇宙中唯一恒定不变的事物也恰恰就是变字。至于书法也是这样,在纸、笔、墨以及心情、环境出现变化时,我们的书法作品的风格亦会随之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以无法为有法”,这是深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李小龙说过的一句话,仔细想一想它和金庸《笑傲江湖》里“独孤九剑”中的“以无招胜有招”真是异曲同工啊!
   
初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方法是因为我们没有方法,但当我们学会并熟练应用方法之后,就应该不被方法所拘泥。许多老师常用这样一个故事启发和告诫学生,遇水觅舟摆渡,待登岸后弃舟,如不舍弃就永远不能到达彼岸。可要是登岸负舟而行,那也会因负担过重而影响我们前进。米芾言之“规规模拟”就是初学方法的阶段,在得法后,也就是掌握了书法的内在规律以及外部的表现形式时,方才可以不“规规模拟”,才可以对字的形态和掌章法布局进行再创造了。至于字的基本结构则是不可改变或是创造的。
二:人工造的树林和天然的原始森林
   
从古至今,每当我们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时,常会引用自然界中自己感觉与之相称的事物喻之。而事实上,越是显得自然的书法作品,就越是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再造自然是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诸书体中,行书因为清新流畅的自然风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学二王,并在行书领域取得很大成绩的米芾与王铎就很自然地博取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顶礼与青睐。与他们欹侧多姿、变化多端的书风相较,赵孟頫、文征明等人的字就明显显得单调一些啦!不过雅润婉丽的书风依然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追随者。不可否认,赵孟頫的一些书法作品的确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与之同时还会有另一种感觉不由自主生出,那就是赵孟頫的字极像是公园里或温室中,人们刻意修剪出得精致盆景,缺乏了一些自然的灵气。赵孟頫的字看起来还很像是士兵列队一般,身着统一的服装,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就如同国庆阅兵那样威武漂亮,但每个士兵却因为要服从整体而失去个性。再来看米芾的作品就明显与之不同了,拿米芾的小楷来说,虽然它们大体也是排列整齐,但每个字都因为自身结体的独特性以及与自己相邻字的不同形态而被米芾塑造出了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面目。究其原因,学书经历和学书方法是一方面,还有就是他们风格迥异的思维模式了。或许,这就是董其昌说赵孟頫不入晋唐法室的原因了。

以无法为有法   以无限为有限

      作者:朱建华(截拳道中国专家)

    截拳道太极图两侧围绕的是李小龙(李振藩)的两句名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它们是李小龙截拳道哲学概念的高度概括及其最高境界的象征。

    何谓以无法为有法?

      我们首先要了解实战的本质.实战的本质是什么?如李小龙所说,是"富有生命的实体".

      因为格斗并不象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只要学到了三十六式或七十八般绝招,则不管面对任何对手,都能够在实战中以招破招,天下无敌.实战中的对手往往欲致你于死地而后快,又怎么会像师兄弟般让你先对峙观察,然后发动攻防?又怎么会如套路对练或打沙包一样,和你配合无间或毫不还手?更主要的是,实战一旦爆发,必然是在高速,强力的对抗中进行的,绝对没有时间让你慢慢思考对策或招式. 而且,实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不会因为你的套路和招式与众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些过分强调门派绝招,或过分偏重拳法或腿法或摔法技巧,以为单凭某类较片面的技巧或绝招,就能够以招破招,应付所有的实战情形和变化的做法,无异于自欺欺人.

      在人与人的格斗中,问题的核心其实是:"面对一名强悍的、高速冲前的对手时,你脑海里可能有十种以上的应付方法,但在搏斗的电光火石之中,你能发挥出其中一种方法的效能吗?".答案只有一个,即唯一能够做到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效果的适应对手或应对攻击的方法,就是凭借本能反应和直觉进行攻防----一如镜子对于光线的反射般,自然而然,有感皆应。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到:

      1、技战术结构在全面基础上的高度精简和直接化-----不是为学日益,而是为道日损-----因为本能的反应和直觉的行动,都必然是精简和直接,毫无虚饰的。这样,再通过长期的反复的科学训练,方可练就具有最高效率的本能化的实战技能和直觉反应的能力:你平时如何训练,就会在实战中如何表现。

      2、技战术训练、运用和发展上的无规定性或非传统性。即必须突破任何套路或条条框框的束缚,做到学习规则,遵守规则而不为规则所束缚.因此,在实战中,必须尽量地保持“空无”的应敌状态,临场作即时之反应,力求精确的控制格斗时间和空间,本能的的发挥,以实现最高的实战运用效率,自如应付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对手,以及各种各样的情况,从而具备无限的适应力。这里所谓“空无”状态,是指人的无念无想无执着无意识的状态,或者说消除了自我和技术的意识,而与敌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不专注一物一法,而又无所不包,无法不容的理想状态或境界-----这样,因为"有法"之表达不受限定,不受局限因而无可预测,故而"无法".

      3、技战术固然是实战取胜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任何技战术的实施者是人,最终决定这些技战术实施效果的决定因素在人而不在技,而人有个性、体形、身高、智识等诸般不同,,在共性地基础之上,每个人惟有找到最适合自我的训练和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在实战中自由与自我的充分表达,概而言之,,别人最佳之法,并非自我最好之法。现存的武技,包括截拳道在内,都只是武术整体之有形、有法和有限的总结和表达,这些有限的武术形式\技巧\方法或手段,都只是引导你认知自我,通向自我解放的桥梁和工具,而不是你个人武术发展的终结.

      对此,李小龙曾深刻地指出:"所有的形式、技巧或者套路所涉及的东西仅仅使人们处在了对武术天才理解的边缘。理解的核心部分实际深藏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在人们达到核心理解之前,任何东西都不是确定的和表面化的。在我们最终全面地理解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潜在力之后,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真理。毕竟,武术知识本质上是自知。"-----以"有法"作为探索工具,为了寻求真正的自知与自觉,每个人对于最佳的自我表达之法的追求都是无止境的,法无止境故而"无法".

       综上所述,在富于变化和流动的,瞬息万变的格斗时间和空间变化过程中,任何事先预设特定招式去应对所有对手的想法和打法,注定只会导致失败,因此,截拳道强调任何一位武术家应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在格斗中随机应变,以我为主,自由发挥,而不能机械的按照事先设定固定的招式或套路去应付不同的对手和不同的情况。为此。李小龙曾指出:"截拳道面对的是实际,而非徒然的形式,也就是以无形为形",这里的"以无形为形",也就是"以无法为有法"。

    不过,我们一定要明白,有形和无形、有法和无法它们其实都是对立辩证统一的存在关系.即有形和无形、有法和无法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面,而非孤立的存在.无形并不是说没有任何形式,无法更不是指没有任何方法,仅仅就概念而言,没有有形,何来无形的概念?同样,没有有法,无法这个概念又凭什么能够存在?

     对此,李小龙早就指出:"截拳道的教授中没有预定的动作设计或套路,截拳道中也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不成套路”与“无套路”之间的微妙区别,前者代表无知,后者则是超越。","自我的表达是无法以形式化的练习来完成的。而形式的练习都是表达的一部份。无形的形并非意谓着无形。无形之形系由形进化至更高深更完美的自我表达的境界。"------当我们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刻苦训练,不断去知弃形,将后天科学的形式和技巧化为本能的条件反射和自动化行为,就能够在实战中做到虽无攻守刻意或目的,但一举一动无不合目的合意图:对手的技巧就是我的技巧之原因,对手的行动就是我的行动之结果!无法亦有法,有法却无法,拳无拳。意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

     在自然界中,最具有适应能力的物质是水,因此,李小龙总是忠告截拳道练习者要像水一样,随遇适形:“格斗应该像水一样没固定的形式。比方将水倒进杯子里,水就是杯子的型;倒入瓶子里也就成了瓶子的型” 。从这个角度而言,截拳道乃“水性”的武道,具有整体的流动性和适应力,既是有形的,但又是变化万端,不可限定的,因此它的总体表现就是:无型之型、无式之式、无法之法。修习截拳道,就是要不拘泥于包括截拳道本身在内的任何形式和方法,如水能随容器的形状改变般随实战状况之变而变,从而适应任何环境、对手和条件之变化,达至“无形”、“无法”之境。

   何谓以无限为有限?

     从古至今,人类总是通过不断探索未知世界,超越现有的成就,突破传统、种族及个人的局限来取得发展和进步,从而造就今日之高度人类文明,而此种探索和突破行为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循环不息的无限过程。因为任何已各的部分永远是有限的,而未知的部分永远是无限的。在截拳道中,对于武道本质与自我武技、自我发展的探求亦是没有时间、地域、种族和文化界限,永远无休止的无限过程。它是有限的现在与无限的将来;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整体阴阳运动的周而复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截拳道亦是一样:“截拳道在阴与阳合一时即已存在”。换言之、广义的截拳道象征着武道的本质和整体,它从来既不增加也未曾减少。所以,修习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去标新立异创造什么,而是"从发现我们无知的缘由开始",不断探索原本存在的武术真理乃至人生终极意义。

    李小龙认为人类——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无论是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种人,其生理解剖结构和心理学特征都是一致的,因此必然存在普遍适应全人类的科学的武道实践原则、方法和规律,即所谓武术的宇宙法则。这应是共性的、整体的,不会因人而异,就好象“格斗绝不因你是不同的派别,无论是功夫、空手道、柔道或其他的而有所不同”一样,这个世界上绝不存在所谓超越人类能力的神功绝技,或者唯一优秀的独门拳法:“除非人类有三头六臂,否则就不存在不同的格斗方法”。因此,习武者最重要的不在于区分武技表现形式和门派有何不同或有多重要,而在于如何探求根本,发现适合我们每一个人的武术科学原则和方法,使格斗更具效率和实用性。毕竟,在武术“枝节处的争论是可以由根本处了解的”。所以,李振藩师祖要求截拳道者不要为任何形式所束缚,所迷惑,应着眼于武道的整体性和根本性,利用自我双手、双脚和精神之力量,自由探索及研究各类武学和科学知识,从而最大限度(无限)地利用和发挥人类精神和肉体的整体功用。

     比如截拳道者在实战中,没有任何发挥上的限制或僵化的技战术规定,只有随机应变,有感皆应,而所谓的限制,只存在于个人传统观念的限制和个人偏好或想象力的限制中。七十年代初,李小龙在回答美国《黑带》采访“何为截拳道技法?”的问题时,曾如是回答:“若有人一定要把什么招式动作叫作截拳道的话,那么我想有一招可以叫作截拳道, 那就是《精武门》中我与罗伯特 贝克搏斗的那一下子, 他用‘十字臂锁’夹住了我的头,使我动弹不得, 而我最接近他腿的是口,于是我只有咬他一口。” 换言之,截拳道者对于技术实战应用的唯一评判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和效率,而不是所谓正宗或美观, 是无限的、不固定的、可自由发挥的。

    “我们都只有两只手和两只脚,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和运用它们?” ——这将是全世界任何一位武术家都无法回避的共同课题,而这个课题的解答,将不受任何传统门派、国家地域或者某某特定文化限制,它的核心集中在一点:对于人与人之间格斗互动关系以及对于作为其中关系之一的自我的充分认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如果人类的共性是阳,那么个体的个性则为阴,它们是互为依存的整体。在共性基础上,每个人都应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光辉。在截拳道中,李小龙指出:“我的真理不是你的真理”,他认为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具备独立的无所限制的探索和研究武技的能力——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就是培养每一位截拳道者具备此种能力的基础,以及由此迈向自我最高解放的指南,而非截拳道者习武的终极目标。亦即截拳道原始技战术结构体系包含的有形、有限的技战法和训练程序,只是引导后学得以迈入截拳道门径,探索武道真理和自我认识的路标或桥梁工具而已。就象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其作用是让别人顺之欣赏到真正的月亮及天空的美景般,截拳道的作用是让每一位习者能够通过截拳道的修炼和指引,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培养个人武术研习能力,使之最终迈向自我解放。因此,李小龙积极提倡学生们在武道整体原则基础上,加强对自我精神和肉体的全面认识和研究,取长补短,以形成个人独特之风格,并努力追求个人潜能的最高释放,而不要依赖于或满足于现有的各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老师的指导——其中包括由李小龙创造的截拳道在内。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一如无人可以替代你的思想、你的呼吸、你的肉体一样,每一位截拳道者只有充分地了解自身体能、技能、心理、智能各个方面的优劣,做自己的主人,方可真正地迈向自我完善之途。李小龙说:“知识是无限的,指的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他曾对他们的门徒说:“一旦你可以举一反三,就到了放手让你自我发展的时候了”。换言之,在截拳道中,凡是具备了自我武术研习基础的人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任何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境界,从而真实地表达完整的自我。

   真理的发现是无限的,而已经发现的真理是相对有限的。在格斗中对付攻击的方式、方法是无限的,但是在反击的那一刻,你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又是相对有限的。总而言之,无限由有限构成,有限包含在无限中。截拳道就是在相对有限的真理基础上,对武道无限真理永远追寻的武道实践哲学,亦是在无限的发展与自由发挥过程中,力求使每一次有限的表达更为整体、完美与自由的武道实践哲学、人生理念以及一种生活方式。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抱歉,这篇文章关闭了评论功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