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一名村民在溪边捡到一块奇异的东西,表皮皱巴巴的,摸上去很粗糙;底部看起来像刮了毛的猪皮;内部细腻雪白如脂。大如脸盆,没头没尾,毫无气味。
当地村民认定这一个“怪物”,就是传说中的“太岁”。
记者看到这坨怪物直径约40厘米,高约15厘米,表皮皱巴巴的,看起来像动物大脑。用手触摸怪物表皮,就像摸到粗糙的砂纸。怪物部分表皮破损,内部的“肉”看起来雪白细腻,捏在手上很韧,不容易捏碎。更奇怪的是,它的底部看起来像是刮了毛的猪皮,这层像猪皮的表皮很薄,却韧性十足。
那么,如此神秘的“太岁”是什么东东?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开谜团。
了解太岁真相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逻辑,太岁是一个双重意义的东西,第一,它是一个“岁星”和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神祗信仰;第二,太岁具有可见的实体。由此可见,【太岁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可以被真实感知的神仙】。
有人把道教的“太岁”和佛教的“舍利”(僧人尸骨火化后遗留的结晶体)相比较,认为两者都同样是神佛的一种可见的形式。显然,太岁拥有更多的神秘和灵异色彩。
【渭河“烂肉团”事件】
1992年陕西渭河发现的“烂肉团”,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新闻首次对“太岁”作出的正式报道,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92年8月22日,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25岁的村民杜战盟,拿着砍刀和扁担等工具,匆匆赶往临近的户县涝店乡永守村北的渭河中打捞浮柴。谁料,他刚下河没出几米,就感到左脚踩到了一块肉乎乎的东西。
他稳稳地踩住脚下的“肉团”,弯腰下来,双手紧紧抓装肉团”,生怕它溜了。“肉团”被轻轻松松“捉”到了岸边的沙滩上,杜战盟定眼一看,原来是一块“烂肉”。是“肉”又不像“肉”,啥玩艺呢?杜战盟蹲下身左看右瞧,这东西头一辈子都没见过,真倒霉……小杜嘴里喃喃作语,拔腿跑回到了家里。
第3天下午,小杜和村里另外两名青年又来到渭河边打捞浮柴,发现那堆被扔在沙滩上的“烂肉”还在原处,由于有几位同伴壮胆子,小杜再次凑近“烂肉” 瞧了个仔细,看到旁边多了几只死鸟和死鱼,并都已经腐烂。而那堆“烂肉”却始终没有苍蝇去骚扰,也闻不到异味。
这就奇怪了,莫非是“宝”,杜战盟转忧为喜,抛下家伙不干活了,在两个伙伴的帮助下,把“烂肉”提回了家。
既然像“肉团”,【杜战盟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吃】?于是,他挥起菜刀,从“烂肉”上割下一块放入锅中煮了起来。约煮了个把小时,好像熟透了,小杜叫来家人尝鲜,家人都感到没吃出啥味道,不好吃。煮吃的味道差点,用油煎的味道怎么样?随即杜战盟又咔嚓,切割下一块抛入油锅煎吃了。当天晚上, 杜战盟与家人出于好奇称量了“肉团”,重量为23.5公斤。3天后,当杜战盟再次称量时,此物已经变成了35公斤。会活的“肉团”,令杜战盟全家人惊慌失措。
当杜战盟的发现和其遭遇被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在这之后,全国各地都陆续出现各种发现“肉团”的新闻。
现在只要随便一搜,都有大量关于肉团、太岁的新闻呈现在眼前。不过,虽然太岁这么有名,但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至今,科学家仍未对这些“肉团”的本质属性有明确的定论。
【岁星、太岁和肉团】
由于屡屡发现肉团,而科学又一时难以解释,人们就开始从超自然的角度尝试去理解这些肉团是怎么一回事。人们了解到,这些被发现的肉团,与古籍中记载的“太岁”十分相似。
1. 岁星、干支纪年法和十二生肖
众所周知,太岁是“干支纪年法”的起源,由战国时代的“岁星纪年法”演变而来,就是用岁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表示年度,一年一个辰,12年一循环,而其用途在于古代的占星术推算。
因为岁星本身其实就是木星,而木星的运行周期是11.86年。若以12年为单位,每86年就会差1个辰,称为“岁星超辰”。这误差很麻烦,会造成占星术不准确。
为了避免误差,占星家们设计了“太岁”这个完美的星体。太岁,是从岁星转化来的虚拟星体,太岁被规定旋转方向与五大行星一样,如此一来,当人们使用太岁纪年时,太岁的方位移动方向,就与地理上的习惯(北上南下、左西右东)相符合了。另外又规定太岁每年行走30度(1辰),12年刚好绕天一圈,所以可以更准确的用来纪年(后来演变为干支纪年法,持续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这样不会发生误差。
干支纪年法和十二生肖就是基于“太岁”的运行周期而来的。因此,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当年所属生肖必然会“犯太岁”的说法,比如今年马年,那么生肖属马的人,就是“犯太岁”,要进行相关的一些仪式进行趋吉避凶。
2. 肉团:太岁星的化身
《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太岁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等。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作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本经上品”,具有“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特点。
“既没鼻子也没眼睛,摸上去感觉像团肉;不会因高温而腐烂,也不会因低温而僵硬;一天天长大,身上的‘伤口’能自动愈合。”这是太岁的一般特征。也有另外一些传闻称:“太岁”肉团会在土中行走,穿梭于各地。
另据史料记载,【太岁星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根据上述这两个说法,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在各地发现的肉团,就是“太岁神”的化身(或真身的一部分)。
那么,这些太岁的化身,有什么恐怖灵异之处呢?
【灵异的“太岁”】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太岁的理解都是两极分化,有些认为是吉祥之物,有的则认为避之则吉。
1. 坏的方面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具有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只是传说凡是古代要盖房子,修院墙或者宫殿,挖土发现地下有怪肉出现,千万不能动它,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上面提及过在渭河发现怪肉团的杜战盟,曾经把“太岁”的一部分煮来吃了,而后来经媒体调查确认,【杜战盟在吃太岁之后2年,因肝癌去世了】。这可能是巧合,但听上真的太心寒了。
“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俗语,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民间流传很多触犯太岁致祸的故事,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有一则记载说:有一农民到田间除草,见一株小草,即锄去之。回家即高烧说胡话:“太岁头上动土。”家人惊骇,大破钱财,百般献祭,才得以治愈。
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因为要在自家院子里建房子,一天在挖坑打地基时,发现了一个像肉一样的东西,个头大,缓缓蠕动,于是,他害怕了,就想着再把它放回坑中,填上土。但是,王丰动了太岁头上的土,还是招致了杀身之祸。
就在王丰发现太岁当晚,【这个太岁长满了整个院子】。王丰的兄弟奴婢几天之内全都暴毙了,只剩了一个女儿。
据《异物志》的白话记载,太岁之中,流血的仅有一例,被记录为血太岁。清初,一山里人得一太岁,流血,尝后感觉甜爽可口,告之于家人,而后此人独居一室,幻想升天,夜夜守着太岁。家人夜间只觉他屋中异常,拍门去问,却吼叫着让家人滚开。天亮见此人有些异常,又说不出异常之处。没几日,此人死,状极恐怖。家人不知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不久,山村里屡发生死人事件。朝廷派人前往调查,一整村人连同前往调查官员,无一人生还。后来朝廷派兵封了那一带地方,设立无人区。竟然有数十士兵被不明生物咬死。朝廷正苦无良策时,电闪雷鸣之夜,一场山火烧掉大片山林。这一带地方终于归于平静。
《月令广义》里面说,在宁州,有一个姓李的人,他不信太岁,建屋的时候没有挑日子。结果在挖地的时候,竟然挖出一个肉球来。开始他有些害怕,但他猛然想起有人说用鞭子抽打太岁就可免去灾祸,所以,他就迅速找来鞭子对着肉球用力鞭打了上百下,忽然肉球一跃,飞上天去了,后来李家不出几日家人就都死掉了。
太岁为人们所畏,民间对于难缠的人,常称之为太岁。而对于相貌长得丑恶的人,就说他长得像太岁一般。从前城乡要破土建房什么的,相地选址,一定要小心翼翼,以求避开太岁,还要搞些禳避仪式,以免遭致不测。江苏一些地方,破土前要用鱼、肉、糕点供奉太岁神、土地神和宅神,以求平安吉祥。
2. 好的方面
曾有研究发现,“太岁”生命力极强,具备自身修复能力,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和提高免疫力的物质。从古到今,我们就有传说,吃了太岁能“长生不老”。相传,秦始皇派三千童男童女去找的东西,就是“太岁”——肉灵芝。
而到了现代,我们不再迷信“长生不老”,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进食肉灵芝,对身体健康有益处。
中科院吴阶平、石学敏院士等专家研究发现,“肉灵芝”主要成分PQQ用于免疫力调整、癌症等疑难杂症治疗效果明显,冠有“生物和氏璧”之美称,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有报道也称太岁可以清新空气,使人精神振奋。
而据某年在内蒙古发现的一块“肉灵芝”的发现者张永平所声称,喝了太岁泡过的水之后,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张永平想把泡太岁的水倒掉,被弟弟阻止了,弟弟要把泡太岁的水拿回去喝,因为这水给弟弟带来了好处。原来,十几年前,弟弟在念书时落下头晕的毛病,走路还得一点点地挪,体力活也干不了。春节前,弟弟开始喝泡太岁的水,一天喝5公斤,一喝就是两个多月。现在,弟弟头晕的毛病好了。今年开春后,张永平惊奇地发现,弟弟竟然做起了泥水活。
张永平的弟弟说起了喝泡太岁水的经历:“去年腊月的一天,我喝了一杯泡太岁的水,喝下去不久,我的头部舒服多了。第二天早上,我又喝了一杯烧开的泡太岁的水,谁知头晕的感觉没有了。接下来,我就坚持喝了两个月,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过年时,我舅舅来我家串门,他常年身上痛,每天都得吃去痛片,痛得厉害时,要吃四五片。听说我喝泡太岁的水身体变好了,他也试着喝了两杯,没想到第二天他身体的疼痛减轻了。前几天,我舅舅特地打发家人过来,把我喝剩下的泡太岁的水拿走了,他说他要当药喝。据他介绍,喝了几次泡太岁的水后,他干脆不用吃去痛片了。”
【可能的科学解释】
目前,对于“太岁”在科学上的基本定性认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菌类生物。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此没有一个比较确定的说法,甚至连为“太岁”起一个名字都比较困难。专家指出,全球的科学家对于菌类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内的真菌大约在150万-200万种,科学界大约只对其中5%的菌类品种有研究,仍有过百万以上的菌类尚未能验明正身。
其中一种最有力的说法,就是太岁其实是一种生命演化过程中介于原始菌类向植物动物演化过程中的“黏菌群复合体”。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罕见的过渡物种。
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太岁”的个体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当时专家的结论是,所谓的“太岁”应该就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儿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蛋白质约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
虽然“太岁”为黏菌群复合体的说法基本可以认定,但关于“黏菌群复合体”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还不能清楚解释“太岁”为何种物种。
有专家还认为,“太岁”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好吧,我承认我想多了
大师受教了,缘来如此。。。
...也许网络安全产业以后会是
此法确实可靠吗?
hello!,I like y
I was suggested
Thanks , I've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