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乩-降乩—扶箕—扶乩 | 太极博弈原理官方站|紫欽天|融通百科为我所用|生活全智慧|生活智慧之书

正在阅读:

降乩-降乩—扶箕—扶乩

2,854

扶乩是一种占卜问疑的迷信活动。古人因对自然和人生恐惧,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求助于上天的神灵,利用占卜来解答各种疑惑和决定自己的命运。占卜有多种形式,星占和象占是最主要的,星占是利用天象来占卜吉凶,象占则是根据特定的物体,如动物骨头、龟背,以及神异等等来预测祸福。扶乩属于象占,主要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如利用神灵降笔书写文字或符号的形式来预测决定的事情是否能够灵应,从而给自己找一个答案出来。

 

  扶乩的英文是Coscino-mancy,是根据希腊语的语根而来的,希腊语的写法是Κoеιυσυ,英文的mancy就是占卜的意思。在中国,扶乩的“乩”是由“占”和“乚”组成,“占”是占卜,“乚”按古书的解释,是隐蔽的意思,两字组合成“乩”,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占卜深隐的事情。扶乩也称作“扶箕”、“扶鸾”、“扶銮”、“扶栾”等,“鸾”原意是一种古代传说的五彩的神鸟,“赤身之精,凤凰之佐,鸡身赤毛,色备五彩,鸣中五音,出在女状(床)山。”人能见到它,就会天下安宁。所以“鸾”就是安宁的意思,扶鸾也是扶得天下的安宁,具体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扶鸾当然也是为自己求平安了。

 

  中国古代的占卜术中流行一种“箕卜”占法,就是根据簸箕的移动变化来确定所占的事情的解答。“扶箕”的取名就是这样来的。扶乩是这一仪式的演变,做法很简单。求乩者先将要问的问题或用口说出,或写在纸上,乩手根据求者的问题,再请示神灵,记录下来,予以解答。这个仪式通常由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人各负一职。扶乩时在簸箕里装满了沙,沙面平整,将一枝笔捆在绳子上,再把绳子拴在房梁上,然后扶乩的人手中握笔,在沙面行走,按照天意来划出痕迹,旁边的人看笔形辨字,报读乩文,再由听报乩文的人记灵下来,然后誊写出来,交给求乩的人。有的时候乩文可能看不懂,还要有专门解释乩文意思的人。随着扶乩的发展,簸箕已被正规的沙盘取代,再往后,还出现了用水代沙的水盘,其装备也变得越来越精良。笔者还看到过装在旅行箱里的流动沙盘。总之,社会的变化,也让扶乩的工具发生了变化,但是扶乩的根本性质是没有变的,仍然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扶乩又称“神卟”,“卟”是“口”加上“卜”组合而成的形声字,很明显,“神卟”就是通过神的口来卜决事情的意思。但是在现实世界,扶乩是通过人来操作的,具体主持扶乩的人叫作乩手,神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乩手来完成的。乩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神人之间的中介,他可以上获天意,下传圣旨,因此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故对他的人品也要求很高,传达的天意一定要公正。乩手在走笔时,不能掺杂自己的想法,只是忠实记录神说。据说乩手握笔是受神的支配,神已经附体在身,让他怎么动,就怎么动,并不是他本人在动,这时乩手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入神的状态,与神合一,扶乩才能真实有效。现在有的乩手在扶乩时一定要喝点酒,据说这样才能进入状态。乩手写的字龙飞凤舞,速度很快,不容易被辨认出来,被称为“龙章凤篆”,要经过整理才能解读。因为这是真书,古人说解读的人是一些真人,像仙人一样驾凤乘鸾,故名“飞鸾”。

 

  对求乩者来说,家事国事,大事小事,皆可以求问。所有的神灵,甚至那些已经逝去的祖先、英雄人物,以及鬼怪精灵等等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来附体乩手,下达乩文。一般下达乩文的都是人们熟悉的神灵,如玉皇、关公,等等。

 

  经乩手写出来的文字,称为乩文,也可以称作“神谕”或“口谕”。乩文可长可短,文风文体有多种,有的乩文就是一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是一篇小短文,像平常说话一样。扶乩之风在中国古代文人当中很普遍,留下来的乩文有的颇有文采,随着现代人古诗文水平的下降,古色古香的乩文越来越不常见了。古代的乩文是汉语写的,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英文、阿拉伯文、马来文等文字的乩文。又因为乩手传达的是神意,并不代表本人的想法,所以理论上对乩手的文化要求不高,而且文化程度越低越好,甚至可能没有文化,大字不识,据称,这样能更真实反映神意。古代的人认为,儿童岁数小,很天真,不谙世事,又没有文化,不会做假,所以扶乩的时候,通常选用一位儿童来当乩手,所谓“孩童无戏言”,故乩手也称为乩童。

 

  按理乩文只是神的旨意,乩手只是传递者,乩文写得好坏,只是神灵的水平,与乩手无关。但是实际上在大众心中,评价乩手的水平高低,是通过对乩文的解读来决定的。有的乩文写得很有文采,或者很有诗意,或者很有思想,可读性很强,故乩手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从实用性来看,评价乩文的标准只有一个,这就是以是否灵验或准不准来证明。如果说这个乩文应验了求乩者的想法,那么他就灵了或说准了。可见,扶乩活动主要是以心理感应为主的,是“心想事成”的活动,它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求乩者要知道乩文的灵验与否,不是在事前,是在事后得到检验,因此对扶乩本身没有什么高深理论,只是一个事情过程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想依靠扶乩来改变命运,被人耻笑的人和事例很多,如在清代,朝廷腐败无能,外国列强欲攻打广州,总督叶名琛不积极备战,而是通过扶乩认为有圣人佑助,结果最后广州城丢掉,其人也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涉及降乩的部分文献

1.宋代资料说明,紫姑神的信仰同扶乩结合。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说:“世传: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紫姑成为小儿嬉笑、成人著文写诗之具,丧失了神圣性,变成一种游戏,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南宋《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具体讲了召迎紫姑的方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宋代紫姑成为扶乩所召之神。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箕诗落笔惊”句,自注:“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还说:“俗谓正月百草灵,故帚、苇、针、箕之属皆卜焉,多婢子辈为之。”用于箕卜的紫姑。成为等同于扫帚姑、针姑、苇姑一类的卜神。其中箕、帚、针是妇女日常所用之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用来占卜似乎容易发挥效力。这种帚苇针箕卜一直流行于明清江浙一带。

明清时代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仍普遍.紫姑卜主要用于吉凶、祸福、丰歉。紫姑与蚕桑的关系,在桑蚕产地仍可看到,如杭州地区上元节,“乡间则有祈蚕之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五)。紫姑卜的方法,据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0这种紫姑卜,应当是承继传统的方法。

2.明陆西星《三藏真诠》记载有仙师降乩,与陆西星等对谈,云修道之法,只—个“反”字,便可概括无余。“令愚昧小人,只将日用道理,一切反来。如阳施阴受,阳上阴下之类,一切反之。性宗则如六根六尘,一切反之。人为的我不为,人欲的我不欲,如是反来,自然合道。此字彻上彻下,可以立教”。世人皆用强,而道家独用弱,也是“反”字之义。足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意义深远的。

3.淮阴侯韩信降乩诗  出清•高士其《天禄识馀

相逢何必更知名,九里山前杀气横。
不及淇泉数竽竹,风波静处过平生。

此为假借淮阴侯韩信的口气写的诗。意谓你们不必知道我是谁,其实我并不留恋像“九里山”那样的赫赫功勋,还不如伴着淇泉绿竹,过着风平浪静的生活。扶乩(jī)是一种迷信活动,古书所载此事完全不一定是真事。

清高士其《天禄识馀》载:“元末,河南辉县百泉书院有山长某,尝集客,坐中一扶乩者术甚神,众共肃礼之,使探神响,焚咒方半,神已至,众请名,乃判一诗曰:‘相逢何必更知名,九里山前杀气横,不及淇泉数竽竹,风波静处过平生。’众矍然曰:‘神淮阴侯耶?’曰:‘然。’赓酬良久,始引去。”扶乩:古代占卜术的一种。又称“扶鸾”。起于唐代,明清时盛行于士大夫间。其占具主要有称作“乩架”的丁字形木架、称作“乩笔”的缚在乩架直端的木锥、称作“乩盘”的供乩笔写字的沙盘。施术时,先请两名“鸾生”扶乩架之横木两端,使乩笔稍悬于乩盘之上,然后焚香念咒请神,神至,则乩笔自动在沙盘上划出文字,或与人唱和诗词,或示人吉凶休咎,或为人开方治病,事毕,神退,乩笔亦停止划动。

抱歉,这篇文章关闭了评论功能。

关闭